周一(4月21日),美股再遭重挫,标普500指数下跌2.4%,回吐了两周前那次历史性单日暴涨的全部涨幅。
一方面,这种大起大落构成了剧烈反转;另一方面,这种走势却也符合美股长期历史的节奏规律。Truist Wealth 联合首席投资官基思·勒纳(Keith Lerner)在本月早些时候的研报中指出:“历史上最大的下跌日之后,往往紧跟着最大的上涨日,而这一模式正在再次上演。”
勒纳研究了多次具有代表性的两日大幅下跌行情——包括1987年股灾、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连跌、2020年3月疫情恐慌、2024年4月3-4日的回调,结果发现:这些两日暴跌后,标普500普遍出现超过9%的强势反弹。今年4月9日标普500指数上涨9.5%,正符合这一规律。
他还指出,即使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从市场底部起算,未来一年和两年的平均涨幅分别可达40%和54%,远高于标普500长期平均年化约10%的涨幅。
波动性“成群而至”,但也孕育最大机会
如今,“波动聚集效应”已经成为解释股市的一个常见框架。而这一现象对两类投资者各有不同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
长期持有美股的投资者,必须接受这样的市场剧烈波动——这正是获取长期复利回报的“门票”。
举例来说:
高收益储蓄账户的年利率约为 4%
标普500指数过去70年年化收益约为 10%
前者是“现金安全”,后者则是如何将1万美元变成百万资产的路径。
对于专业投资者:
对职业投资人而言,这种“波动聚集”意味着:市场短期急挫,往往正是建立头寸的关键窗口。
勒纳指出:“自1990年以来,若投资组合错过标普500指数的最佳单日涨幅,其整体回报会落后约10%;错过5个最佳交易日,回报将落后35%以上;而若错过10个最佳交易日,整体收益将被腰斩。”
换句话说:市场最大的波动时刻,往往正是最大机会所在。如果在这种时刻情绪化操作,错失反弹,将严重拉低投资组合的长期表现。
每一次回调,都值得回头看
专业投资者面临客户业绩问责压力——市场下跌意味着客户亏钱,客户自然希望听到解释。但重要的是: “解释亏损”不应妨碍“把握机会”。
回顾过去20年,美股每一次深度下跌,在事后看来都是买入良机。但在当下,它们往往都伴随着恐慌、质疑与不确定性,几乎没有“看起来值得出手”的理由。
因此——对专业投资者而言:这类极端行情,是行动信号,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恰恰是不动如山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