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前国家发改委官员呼吁:对于贸易摩擦、中国不应急于采取反制措施来代替对话

2024-06-19 02:43:14
Linlin
FX168编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1 1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周二(6月18日),《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国家发改委前官员徐林表示,北京需要与西方就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接触,而不应急于采取反制措施来代替对话,同时他还建议尽管中美之间仍存在摩擦,但应在绿色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徐林本月早些时候对《南华早报》表示,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是竞争的“自然结果”,中国不必急于对西方的限制措施采取反击措施。

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周二(6月18日),《南华早报》报道称,中国国家发改委前官员徐林表示,北京需要与西方就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接触,而不应急于采取反制措施来代替对话,同时他还建议尽管中美之间仍存在摩擦,但应在绿色经济领域开展合作。

徐林本月早些时候对《南华早报》表示,中国新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是竞争的“自然结果”,中国不必急于对西方的限制措施采取反击措施。

“相反,即使华盛顿加大行动力度,征收 100% 的关税,我也不认为北京应该以惩罚性关税作为回应,”他说。“它仍然需要与西方进行坦诚的对话。”

尽管徐林承认产能过剩已成为中国庞大的新能源行业的通病,但他称,中国并非“故意”输出过剩产能。相反,他说,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服务国际市场的结果,是市场活力下竞争的自然结果。

“产能形成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共同推动的,并不是先有产能过剩,然后中国才寻求出口,”现年 64 岁的徐林说,他目前担任中美绿色基金的董事长。

他强调,西方国家指责中国出口过剩产能并非首次,而他认为,西方国家最近指责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产品——从风能和太阳能设备,到储能电池和电动汽车——在质量、创新和价格方面都具有足够的竞争力。

“为了应对(竞争压力),美国只是简单地将原因描述为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徐林说。“他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叙述。”

徐林发表上述言论之前,北京方面周一宣布对欧洲猪肉展开反倾销调查,并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和政府补贴。

此前,欧盟经过七个月的调查,于上周决定自 7 月 4 日起对中国汽车制造商征收关税。徐林拒绝就欧盟的最新举措发表评论。

今年 5 月,华盛顿还因担心中国产能过剩和中国电动汽车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而将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从 25% 提高至 100% 。尽管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很少直接向美国出口,许多制造商都选择将产品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但美国仍采取了这一举措。

徐林表示:“如果西方通过高关税阻碍中国出口,很可能会加速中国化解过剩产能的进程,并可能给一些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生产商带来生存压力。”

“这将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他补充道。

徐林曾多年担任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参与起草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行业发展五年规划,他对地方补贴的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说,中国地方政府在吸引具有良好商业前景的创新型企业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而这样做就需要补贴。

但他解释说,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产能扩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能过剩,导致一些企业被迫倒闭,从而浪费公共资源。

他认为,当西方政府也在为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提供补贴时,说服地方官员放弃这种做法可能会很困难。

徐林表示:“这似乎为中国地方政府树立了国际榜样”,并警告说地方干部必须认识到继续补贴竞赛的巨大成本。

中国企业不应该是新能源领域的唯一参与者

徐林表示,北京需要避免过度竞争和更多的国际贸易争端。他还补充说,应该鼓励龙头企业收购现有的制造商,而不是选择通过增加新产能来扩张。

他还呼吁中国企业不仅要增加出口,还要将更多生产转移到东南亚、中东、欧洲和美国,以化解供应链安全担忧,并为当地经济和就业做出贡献。

他说,北京还应加快风电、太阳能发电场和储能设施的建设,以帮助“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同时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和向碳中和转型。

在谈到中美绿色能源合作时,徐林强调,中美两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机遇十分丰富,包括提高城市建筑的能源效率,加强在低碳技术和产品的贸易、投资、科研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以及如何通过资金和技术援助帮助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实现脱碳。

“新能源领域不应该只有中国企业,各国企业之间应该有充分的竞争。”徐林表示,这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促进创新,降低成本。

他说:“中美两国在绿色领域拥有建立稳定体制框架的潜力,但现在这种合作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极大影响,阻碍了进展。”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