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的文章认为,中国政府让国企花钱买未售出公寓,只会让问题拖延下去。
山海风,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上周,中国政府宣布决心解决中国严重的房地产不景气问题,央行出资 3,000 亿元人民币(420 亿美元)让国有企业购买空置公寓,从而成为头条新闻。这笔资金以及放宽的抵押贷款规定,曾给人们带来一丝希望,即政府终于开始着手解决这场破坏中国经济的危机。#中国房地产危机#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政府的措施只是沧海一粟:空置或未完工的公寓楼、奄奄一息的开发商(他们拖欠了至少 1,245 亿美元的债务),以及数亿曾经押注于现已崩溃的房地产泡沫的房主。
对中国经济来说,这也是一个坏消息,因为过去二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有 20% 至 30% 都依赖于房地产行业,以及由其带动的建筑业等行业。
即使中国政府最终能够解决目前的危机,房地产引擎也极有可能无法继续保持强劲动力。人口减少、城市化进程放缓、市场变化使新房的吸引力低于现有住房,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意味着房地产开发的繁荣将成为过去。
这一切对全球经济来说都不是好消息。
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供应商将感受到中国住房需求的缩减。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日益依赖低价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增长已经引发了与美国、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
这种对工厂产出的依赖将持续下去,因为房地产泡沫已经破灭,并带走了中国国内需求的一大部分。
几个月来,中国的经济指标已经反映出房地产下滑的影响。4 月份,新房和现房销售创纪录地下滑,房地产投资同比骤降近 10%。房价出现了近十年来的最大跌幅。这对房地产行业的就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自 2020 年以来,估计已有 50 万个房地产工作岗位消失。
对更大范围经济的影响也很严重。消费支出受到的打击尤为严重,许多小企业未能从中国严格的 Covid-19 停产政策中恢复过来。4 月份,汽车销量创下近两年来最大单月降幅,整体零售额增长乏力。
青年失业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尽管政府最近在青年失业率上升到令人尴尬的 21% 之后对这一数字进行了重新计算,但这掩盖了问题的真实程度。
除了上海和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中国几乎到处都在遭受房地产崩盘的破坏。闲置楼房和楼花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那些曾经历过建筑热潮最后阶段的较小省级城市。据彭博社和中国研究人员汇编的住房统计数据估计,截至 2 月底,100 个主要城市的未售住房存量总计达 5.118 亿平方米,低于 2022 年底的峰值 5.306 亿平方米。这大约是曼哈顿写字楼总面积的十倍。
高盛上个月估计,要购买足够多的公寓,使中国的空置房库存恢复到 2018 年的水平,需要花费 7.7 万亿元人民币,这还是在当前市场价格打 50% 折的基础上假设的。这一数字大约是央行救市计划金额的 25 倍。
根据同一份研究报告的计算,中国开发商需要 5,530 亿美元才能完成预售给购房者、却未能完工的住房,这相当于一个全国性的庞氏骗局。即便如此,也远远超出了新计划分配的 420 亿美元。
中国在处理房地产泡沫遗留问题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行业的私人和政府开发商、从国有银行到影子机构的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其中许多地方政府设立了融资工具来购买政府自己挂牌出售的土地)之间相互牵连的金融义务。
随着市场的崩溃,这一基础已变得极不稳定。
虽然开发商在海外发行的美元债券出现违约,导致外国投资者除了向香港法院提起诉讼外别无他法,但中国政府迄今一直在努力防止违约和人民币债务重组。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造成不稳定后果,进一步损害经济,削弱习近平政府的合法性。
迄今为止的结果是采取了一些渐进措施:为一些开发商提供资金以完成预售公寓,降息以鼓励购房者,以及释放资金,如上周央行的举措。
但购房者仍持谨慎态度,部分原因是迄今为止房价并未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银行对于能否借出更便宜的资金非常犹豫。例如,去年央行向开发商提供了 270 亿美元的无息贷款,用于建造公寓,但银行只贷出了很小一部分。
银行担心当最终违约时,他们会被晾在一边。
另一方面,历史表明,拖延的救助只会变成越来越大的救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帮助各国解决房地产危机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建议中国 “对房价进行更多基于市场的调整,并迅速重组资不抵债的开发商,以清理过剩的库存,缓解对房价将继续逐步下跌的担忧”。
但尚不清楚中国政府是否愿意为此投入数万亿元人民币和政治资本。中国政府已开始发行今年计划发行的 1,380 亿元超长期债券,并宣布了发行 5,390 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计划。但究竟有多少资金将用于缓解房地产危机,
我们拭目以待。随着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工具背负超过 100 万亿元的债务,中国政府正面临许多艰难的决定。
最终中国政府可能只是试图蒙混过关,同时重复其在 4 月 30 日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的 “要抓紧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的宣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继续扩大疲软的国内需求和扩大出口之间的鸿沟,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国际政治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