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最亲密顾问访问日本时,曾私下向日本政策制定者低声建议:“在共产主义统治的中国,就像曾经的苏联一样,其强硬的外交政策可能会突然、剧烈地转变,所以要保持警惕。”
据一位熟悉日俄关系的消息人士透露,这番话来自当时俄罗斯安全委员会秘书尼古拉·帕特鲁舍夫。
帕特鲁舍夫是在2012年10月说这番话的。就在前一个月,日本将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国有化”。当时中国对此强烈反应,大量中国船只聚集在尖阁诸岛附近,使紧张局势升级。
然而,中国对日本的政策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抓住这种机会是明智之举。这显然是帕特鲁舍夫建议的核心内容。
放眼当下,北京似乎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前进,但这一建议仍可能适用。最近,中国在外交上有所缓和,积极加强与日本和印度的互动——这两个国家都与中国存在领土和海洋争端。中国此举显然是为了缓解紧张局势。
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日本外相岩屋毅在12月底访问中国。据一名日本官员透露,北京方面尽全力在他18小时的停留期间,安排尽可能多的会晤和活动。
在与岩屋毅会面时,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表示:“中日关系正处于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后,岩屋毅与政治局委员、外长王毅共进午餐,晚上则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刘建超共进晚餐。晚宴期间,岩屋毅和刘建超讨论了促进两国人员和经济交流的措施。
今年1月中旬,日本执政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了热情接待。代表团成员包括自民党和其执政联盟伙伴公明党的成员,并与多位中共高层会晤,包括政治局常委中的两人以及政治局委员中的三人。
据日方透露,这是过去十年来,首次有如此多的中共高层官员接待日本执政党代表团。
与此同时,日本和中国采取了互惠措施以改善关系,同意放宽签证限制。中国也开始考虑恢复进口日本海产品。自2023年夏季福岛核电站处理过的放射性废水排放后,中国暂停了日本海产品的进口。
中国的这些举措显然与美国的政治变化有关——即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预计美中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因此中国正在努力缓和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
此外,北京也希望通过吸引更多投资和贸易来提振疲软的经济。
中国的“微笑外交”同样针对印度。近年来,中印关系一直紧张。2020年6月,中印边境冲突导致20多人死亡,此后印度限制了中国投资和签证,导致两国交流陷入停滞。
局势在去年10月出现转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了五年来的首次会晤。两国领导人同意在争议地区保持稳定,并在大约两个月后敲定了六项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据一位熟悉印度外交事务的前高级军官透露,中方主动提出了边境稳定措施。他认为,中国领导层可能希望在与特朗普政府可能发生对抗之前,先减少与印度的摩擦点。
在日本和印度之前,中国已向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释放了善意。到2024年底,北京已取消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和龙虾的所有惩罚性关税。同年4月,中国邀请德国总理舒尔茨访华,5月,习近平五年来首次访问法国。
关键问题在于,中国的这些外交举措能持续多久。历史上,每当美中紧张关系加剧时,中国都会通过外交手段接近美国的盟友和邻国。然而,这种姿态往往不会维持太久,因为在北京看来,相较于处理中美关系,这些外交调整只是次要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与日本的关系。1989年,中国在天安门广场镇压反政府抗议活动后,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严重恶化。为了避免国际孤立,中国转向日本,希望推动两国领导人互访。
然而,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美中关系的改善,北京对日本的态度逐渐冷淡。当时,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政府加大了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批评力度,导致两国关系日益紧张。
类似的情况在2018年再次上演。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一年,中日两国首相互访,释放出外交回暖的信号,但最终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关系改善。
遗憾的是,北京目前的“微笑外交”最终可能会像过去一样逐渐消退。中国愿意作出的让步也有限,因为其主要目的是在对抗美国的战略布局中争取空间。
然而,各国应在中国展现缓和姿态的期间,抓住机会解决棘手问题。同时,也要警惕中国的根本意图,并为政策转变和紧张局势加剧做好准备。
新加坡外交部前常务秘书比拉哈里·考西坎提醒,不应将北京当前的外交姿态视为真正的变化。
“中国不想在多个战线上同时开战,特别是在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情况下,这只是战术上的调整。”考西坎表示,“一旦北京确信与特朗普的关系不会失控,就会恢复以往的做法。”
“我们应在这种局势持续期间加以利用,但不能掉以轻心,将战术调整误认为是政策上的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