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的波涛汹涌中,公募基金公司如同航行于海上的巨轮,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近期,金鹰基金大股东东旭集团“爆雷”,以及公司自身作为被告涉嫌一起金融理财合同纠纷,于5月9日即将开庭的消息,再次将其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加之一季度业绩披露显示收益不佳,金鹰基金的运营管理问题愈发引人关注。
大股东爆雷,金鹰基金安能独善其身?
3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对于东旭集团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拟告知书,其中提到拟对东旭集团李兆廷等43名责任主体合计罚款17亿元。可以说这一处罚已属于近年最高水平之一,仅次于恒大地产和康美药业。同日,深圳证监局对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旭蓝天)等相关主体证券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
3月31日,东旭集团控股的东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披露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其中关于东旭集团及其控股公司违法细节也随之揭晓。
经查,一是2017年东旭光电不符合股票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75.65亿元;2018年东旭集团不符合公司债券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35亿元。二是2015至2019年期间,东旭集团虚增收入累计478.25亿元,虚增利润累计130.01亿元,虚增货币资金447.9亿元(最高);东旭光电虚增收入累计167.6亿元,虚增利润累计56.27亿元。三是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经营性占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货币资金,截至目前披露的尚未归还金额合计169.59亿元。四是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河北、深圳证监局拟对李兆廷等43名责任主体合计罚款17亿元,对其中19名主要责任人员采取五年以上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根据规定,相关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的权利,河北、深圳证监局将在依法履行监管执法程序后正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据天眼查APP显示,4月1日,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法院发布冻结东旭集团股权、其他投资权益公示,执行裁定书文号(2024)粤0113民诉前调33048号,股权被执行企业金鹰基金,涉及被冻结金额354万人民币;3月19日,四川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冻结东旭集团股权、其他投资权益公示,执行裁定书文号(2024)川07民初49号,股权被执行企业金鹰基金,涉及被冻结金额33770万人民币,冻结期限至2028年3月18日。
而东旭集团在天眼查上的企业信息上,也被打上了“失信被执行人、被执行人”等标签。
从金鹰基金的股权结构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大股东为东旭集团,占比超66%。有业内人士分析,这对于金鹰基金而言,东旭集团被重罚,影响也是巨大的。自 2017 年东旭集团通过股权收购成为金鹰基金第一大股东后,金鹰基金就一直受到其经营不善的影响。近年来,东旭集团增加了多笔大额被执行信息,其持有的金鹰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也处于被持续冻结之中。如果后续东旭集团的财务危机进一步发酵,金鹰基金或将再度面临易主的风险。
法律诉讼阴影笼罩
除了股东的问题,据天眼查显示,金鹰基金作为被告还涉嫌一起金融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号(2025)粤0115民初2162号,该案5月9日在广州南沙区人民法院开庭。这一事件的暴出也无疑给金鹰基金的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作为公募基金公司,其法律诉讼的频发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声誉,也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在竞争激烈的基金市场中,信誉和投资者信心是基金公司最宝贵的财富。金鹰基金需要深刻反思,为何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业绩不佳,投资管理能力受质疑
股东纠纷、法律诉讼外,业绩不佳更“要命”。随着基金2024年年报和一季报陆续出炉,金鹰基金首季成绩单也被投资人热议。尤其是主动权益类产品表现疲软,让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公司旗下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基金中,有10只产品近三年净值回撤超30%,占比近三分之一。
以金鹰多元策略混合A基金为例,一季报显示,该基金近三年累计净值增长率达-66.24%,不仅大幅跑输同期上证指数,更落后业绩比较基准逾70个百分点。
从近一年的数据来看,截止4月23日,金鹰基金也有5只产品近一年跌幅逾10%,这份"成绩单"在同类产品中持续垫底。
例如金鹰周期优选A,该基金成立于2018年,根据基金第一季报,该基金过去一个月收益-4.15%,过去一年收益-15.46%,成立以来累计亏损32.28%,落后业绩比较基准40多个百分点。
结合以上,借助DeepSeek工具,就金鹰基金公司运营问题进行了分析:
1. 法律风险防控不足:作为被告涉嫌金融理财合同纠纷,反映出公司在法律风险防控方面的不足。
2. 投资管理能力欠缺:业绩不佳,尤其是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表现疲软,揭示了公司在投资策略、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短板。
综上所述,金鹰基金在运营管理中面临着多重挑战。公司需要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重塑投资者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