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到现在,急跌经历过了,反弹也已经有了。
市场似乎进入了横盘时间,整体走势是跌不下去,但也涨不上去,略显无聊。
具体到股指和个股方面,分化也挺大,股指因为一直有维稳资金托着,估计这周也会如此,自然不用担心跌下去,但个股层面的变化大,轮动快,赚钱效应很一般。
可以明显得感受得到,整个市场都在等待一个终极信号,这个信号大概率能打破市场的盘整走势。
更重要的是,这个信号就在本周揭晓。
在解码这个终极信号之前,还是先简单复盘一下行情走势。
今天的盘面,大体上是科技板块继续回调,有关税反向利好以及避险板块继续升温。
从上涨的板块来看,物流、跨境支付、离境退税这些,明显是反向受惠于关税战,理论上只要关税问题一日为解决,这些板块都会继续受到资金的追捧。
消息面上也有利好,《关于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意见》的印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外汇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中强调,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和全球网络覆盖。的印发,刺激跨境支付板块、物流、贸易自由港等板块上涨。
除非有政策去堵这些所谓的“漏洞”,否则这些反向受惠板块,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作为对冲关税负面冲击的避风港。
至于基本面、估值这些,暂时还不用太在意,因为炒作这些板块的资金,大多数都来自游资、散户等,属于短线类型,来得快跑得也快。
同样具备避险属性的板块,是黄金、高股息这类,逻辑也都已经讲过。
特别是黄金,期货价格冲破3500美元高位,尽管技术面上有赶顶的迹象,但充裕的避险资金涌入,黄金短期内还是易涨难跌。
下跌方面,反制概念稀土继续调整,算力板块走势较弱。
尤其是市场颇为关注的算力板块,一方面,近段时间已经出现过反弹,逻辑来来去去都是国产替代,消息面没有新的刺激,只能被动进入回调状态;另一方面,隔夜美国云计算公司传出数据中心投资放缓的消息,一定程度上也利空算力板块。加上目前关税战导致的混乱局面,高估值的科技板块容易成为资金抛售的对象。
长远看,AI对于算力的需求仍在,但短期压制因素比较多,要么是关税战缓和,改善宏观环境,要么就是行业和企业基本面有新的催化,否则算力,也包括整个AI板块,要走出低迷,概率不太高。
其中也包括火热的机器人板块,周末的机器人马拉松,可以说是好坏参半。
好的当然是让大家看到了机器人的行动能力,继续维持他的星辰大海故事,不好的就是太多摔倒的视频,让大家意识到,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虽然机器人板块不跌反涨,但由于商业化路途遥远,投资者应该主动降低一下预期,对机器人板块的整体估值,不要给得太宽松,尤其是在目前宏观环境不太好的时候。
至于反制的稀土概念,大体走势还是跟随关税战的进展。
这些概念虽然现在比较强势,但风险就在于,如果关税战缓和,有很容易成为资金优先抛售的对象,短炒的特点很明显,投资者要记得见好就收。
总体的来说,避险依然是目前市况下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细心的投资者应该已经观察得到,近段时间,主动型的资金买入并不多,即便买入,大多都是例如股指ETF、黄金ETF、高股息方向。
不过,量化高频交易倒还是很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最近为何板块轮动如此之快,因为量化本来就是这个德性,它们除了每天换一个板块,似乎也不会做其他事了。
至于主动型资金,为何会选择按兵不动?
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当然是贸易战依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贸贸然做多显然不符合主动型资金的风格,第二是主动资金在等待政策上的明确信号,焦点是本周,即每年4月底的大会议。
后者最重要,因为前者一时半会,不可能会出现什么明显变化。
至于大会议,不管最后宣布什么,市场的关注点,始终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货币政策,降准降息,另一个是财政政策。
简而言之,就是要印多少钱,拿出多少钱。
终极猜想一下,货币政策会有,财政政策也一定会有,只是规模究竟有多大,到时再说。
此前,消息面上也时不时传出一些进一步刺激内需的风声,包括消费贷等,其实也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也算是上面对于市场反应的试探,效果其实还是有的。
事实上,市场上已经有一小部分资金,提前博弈会议,例如买入内需型公司。
逻辑上也是说得通的,因为刺激内需,是有效消化工厂库存的方法,甚至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过,需要提防的是,买预期,卖现实。
从交易层面上看,提前布局的资金大概率都是短炒,最后政策有没有,符不符合预期,它们都会选择快速卖出,投资者也要权衡好风险,不能说政策出来就很兴奋。
除非政策出乎意料地好,否则即使要买入,也可以等短炒资金出来之后再进去,以免兴高采烈却被泼一盘冷水。
而对于市场另一个关注焦点--科技板块,情况可能未必会很乐观。
一个是目前处于财报季,该爆的雷都爆完了吗?
不一定。
尤其是经过过去一个季度上涨,不少科技公司明显估值高企。
尽管这半个月也确实回撤了不少,但是不是回撤到位?
也不一定。
求稳的话,再怎么样都要等财报季过去之后。
今天大家也看到了,科技板块仍然处在回调整理阶段。
至于后面的5、6月份,可能相对好一些,一来属于业绩真空,二来如果本周政策好的话,有可能会刺激一些概念炒作。
但科技板块整体看,仍然偏弱,不如内需型和高股息那样符合目前避险需求。
保守地说,即使本周会议所出的政策超出预期,市场有一个比较大的反弹,但后面想要继续上涨,依然取决于宏观环境的改善,重点在于关税谈判进展。
但从目前双方的态度看,谈判注定会很漫长,很曲折,希望马上能够看到成果,是不现实的。
所以,全年维持谨慎的态度是没有错的,即使有反弹,求稳的话,也只能用低仓位去博弈,高仓位,应该放在黄金、债券等避险资产,又或者直接持有现金。
做投资,需要顺势而为,如果行情很难做,就不要强求,大可以躺平一些,而且这种躺平并非懒惰,而是识时务,顺时势。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投资者最应该做的,反而是耐心等待一个好机会。因为市场总归会有重新上涨的一天,关键还是保存好实力(资金),不要因为一些错误的操作,导致无谓的损失。
在这点上,不得不佩服老巴的睿智,去年他大幅度减持苹果,回笼现金,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现在看是何其准确。对于像他那种大体量的资金,决不能到最后一刻才回笼,否则就可能回笼不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市场释放完风险,进入新的上升期时,老巴就是最大的赢家。
懂王牵起的全球关税战,依然存在高度不确定性,而且他的反复无常,你永远不知道他明天会抛出什么深水炸弹,资本市场大体上依然是呈现高波动的走势。
想在这种行情下舒服地赚钱,难度是非常高的,踩中节奏可以赚很多,但是踩不中的话,就随时被套。
这也是近段时间我们一直强调的,以避险为首要投资考虑的核心原因。大家也看到了,拿着黄金的人,结果成了最大赢家。
今年的情况,和2022年有很多雷同之处,全球股市都如此。
当年全球性的高通胀+强力加息,今年则是贸易战导致的通胀,以及流动性的继续紧缩,两者都具有不可抗力。另外,两次股市,都经历了之前一年多的大涨,导致估值太高甚至出现泡沫。
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释放,没有比较深的下跌,是不足以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
不过,也没有必要对股市灰心,正如2022年底,没有人预料疫情管控突然放开,也没有人预料得到突然出现AI革命,总而言之,只要市场跌到足够低,走势足够极致,就会有反转的一天。
前提只是,如果真到那一天,你还有没有子弹可以打?
最后,还是那句话,没有行情的时候,大可以先休息,保留现金,静待市场反转。(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