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首席深度对话】渗透率+国产化率+集中度提升,三大逻辑驱动医疗器械行业长期发展

2022-10-24 13:37:09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5 0收藏举报
— 分享 —

四季度以来医药板块持续反攻,医疗器械更是成为这一轮反弹的“先锋”,截至10月21日,10月以来中证医疗器械指数大涨12.51%,表现远超大盘,同时跑赢A股主流医药类指数。

这一轮医药反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医疗器械作为近期大热板块,后市行情如何演绎?中长期看,医疗器械板块投资价值几何?

近期,医疗器械ETF(159883)基金经理万纯对话华创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高岳,一起寻医问“械”,把脉医疗未来。

近期医药板块爆发原因是什么?为何医疗器械板块强势领涨?

高岳:近期医药反弹凌厉,背后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个:去年7月1日高点以来,医药调整持续已达5个季度,不管是调整深度还是调整时间,可以说是历史上比较深刻的一次。

第二个:从机构的持仓看,截止二季末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水位,包括医药指数相对于沪深300的溢价率,均处于过去十年历史低位状态。再加之近期医药行业,尤其是医疗器械行业政策利好频出,这也让医疗器械吹响医药反攻的号角,带动整个医药板块震荡向上。

医疗器械板块之所以表现强势,主要是中长期逻辑和短期逻辑的共振。

1、短期政策利好频出,医疗器械全面受益。近期脊柱集采、肝功能集采和电生理集采政策预期温和,长期压制高值耗材和IVD板块估值的政策因素得到释放。9月财政贴息贷款为医疗设备行业带来千亿元的市场新增量,医疗新基建逻辑得到进一步强化。

2、医疗器械长期增速快于医药。医药长期基本增速比较快,在医药内部医疗器械增长又比较靠前。从全球范围看,医疗器械发展周期较医药稍晚一些,从政策上也可以看出来,国内先集采的药品,因为它更成熟,然后再过渡到器械。2020年中国药械比(药品/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仅为1:0.35,而全球药械比约为1:0.72,部分发达国家甚至接近1:1,器械相对于药品总的盘子的比例,它是在追的这样一个状态,这就造成医疗器械增速快于医药行业。

3、国产企业占比提升,进口替代加速,医疗器械领域是可以孕育很多快速增长的公司。相比短期逻辑,医疗器械这些中长期逻辑应该是更重要更核心的。有这些托底,这个板块未来不缺机会。

长期来看,公共卫生防控很难成为影响企业长期价值的因素。在公共卫生防控期间由于业务属性等原因受负面影响的公司,预计三四季度业绩有望加速。公共卫生防控期间业绩受益的公司积累的资金和渠道也对未来公司发展有深远影响。

这轮行情究竟反弹还是反转?

高岳:我们内心来说认为是一个反转,关于这点还是比较明确的。

开头说的医药整个调整周期长、调整幅度大,机构持仓处于历史低位等,包括刚才说到的系列医疗器械政策催化,都是医药板块短期爆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我们再看一下整个医药板块的绝对估值水平,9月板块低点时候,整个医药板块估值只有20倍左右,甚至有人调侃“医药估值可以对标化工了”。龙头公司相对好些,板块大多数公司估值是杀到了10-20倍之间。这个估值水平下,其实不用有太多的担忧,板块挖掘空间实际在变大。

之前行业里一直有句话,“医药增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现在即便有了集采控费,医药增速仍是超越国内生产总值的。
 参考发达国家,最高的医疗卫生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接近20%了,未来随着收入提升,大家肯定也愿意花更多的钱提升健康、延长生命。考虑到这个行业的刚性需求,中线角度看医药或许无须过于担忧。对于好企业来说,它们需要时间把企业业绩增长转化为二级市场红利。

近期集采规则出现了那些边际变化,对行业发展有何影响?

高岳:9月底以来,从种植牙集采到脊柱集采、肝功能集采、电生理集采来看,近期的连续出台集采规则传递了两个核心信息:不再“唯最低价中标论”、集采影响进入可预期阶段

随着集采经验的持续累积,集采规则更加完善、科学,尽管后续品类依然会降价,集采规则已逐步清晰、降价进入稳定预期,在此大环境下,投资关注重心可以从关注降价幅度过渡到集采之后的市场空间、行业竞争格局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放长周期预期国产企业的未来空间,国产厂商不仅有望走出盈利困境,同时将借助“集采东风”做大规模。

更有助于产品放量。过去企业药品进院需要比较大努力,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医院可能一年或者几年开一次药事会。但在集采模式下,一旦中标,现在产品进入公立医疗体系的速度非常快。和过去产业周期相比,现在一旦集采中标,放量速度会快很多,放量周期也会缩短很多。

销售费占比明显下降。关于出厂价,2018年及之前,没启动集采前,其实很多公司的销售费用比例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这几年,因为集采我们会发现销售费用占比在明显下降,尤其在现有规则下,企业这种经营性的利润、相对还不错的ROE,其实是可以保证。

行业主动拥抱集采。从业内的一些交流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整个行业反过来已经在拥抱集采了。集采来了,能够到医院去放量,让老百姓使用上。所以说,目前整个产业界的态度,包括资本市场的态度,都对集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

总之,对很多公司来说,集采影响反映的比较充分。和过去相比,集采规则下缩短了产品的放量周期,可以更好地去实现了一个产品的爆发。我们认为,目前整个板块确实进入乐观去看的状态。

医疗新基建对医疗器械板块的拉动力,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多大?

高岳:最近的财政贴息贷款,明确提出对于医院改造这块提供贴息贷款支持。高层指引,相关部门给出了更详细的落地方案,财政补贴贷款原则上面向所有公立、非公立医药,单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2000万,我们知道整个医药体系10万家医院,说明政策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医院端,医疗机构也是反应积极,根据我们统计全国已经上报超过了2000亿的医疗设备贷款需求。

实际上,医疗新基建大规模开始于2021年,2020公共卫生防控暴露出我国在医疗基础设施上的短板,2021年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已经开始,医疗新基建项目从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大城市逐渐拓展到其他城市。2021年12月,国家相关部门发布多则关于提前下达2022年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新一年的医疗市场建设与扩容也已提上日程。今年在公共卫生防控反复下,国内ICU病房、传染病医院、发热门诊等方面的建设均在不断加大,相关抗疫设备和物资的战略储备也在推进。

此外,公共卫生防控对海外各国医疗卫生体系也造成了巨大挑战,部分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规划医疗补短板的措施,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大医疗投入,进一步强化了医疗公司产品的终端需求。

国内医疗设备迎来国产替代大浪潮。近年来国产医疗设备技术持续突破,与进口产品差距缩小。在医保收支压力加大、国际关系紧张、公共卫生防控下供应链短缺等因素推动下,政策对国产医疗设备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强,医疗设备国产替代提速。

医疗新基建投入有望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位水平,2022年国内公共医疗预算、公立医院预算事业收入、医疗专项债、国内医疗卫生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额等指标显著提升。本次财政贴息贷款再次体现了国家对医疗新基建的重视,医疗新基建投入有望在整个“十四五”期间维持高位水平,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

驱动医疗器械发展的三个长期逻辑?

万纯:其实总结来看,驱动医疗器械发展主要有三个长期逻辑。

一个是渗透率提升,目前我国药械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可以实现快速放量,这个是渗透率提升的逻辑。

第二个国产替代,医疗器械市场总体外资主导,特别是高端器械领域,随着集采推进,国产产品迭代升级,快速实现国产替代。

第三个集中度提升,比如成熟度比较高的低值耗材,未来可能会演绎龙头公司集中的趋势。

三大维度看,医疗器械行业未来会有一个不错的成长发展空间。回到一个更大维度来看,经过这一轮比较充分的调整,未来医药也可以说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大家可以保持重点关注。

目前医疗器械各细分领域的国产化率大概处于什么水平?

高岳:目前国产化率最高的是低值耗材,不过低值耗材行业格局比较分散,目前正处于一个逐渐集中的过程。

除了低值耗材,其他领域国产替代绝对数值都不是很高。

医疗设备中,CT、MRI、超声的国产化率为17%、20%和30%。

IVD中传统的生化国产化率可能还相对高一点20%-25%,血球的国产化率为40%-45%,分子诊断的国产化率为40%。

高值耗材中,骨科创伤/脊柱/关节的国产化率分别为70%、40%、30%。我们刚才说新规则下脊柱集采8成公司中标,这样背景下可以清晰看到国产替代的空间。

内窥镜比较极端,外资目前普遍占比超90%。

政策支持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医院自身也有降本增效的需求。政策鼓励医院优先采购国产医疗器械,有助于推动医疗器械领域进口替代进程。在医保控费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医院在采购医疗器械时也会考虑性价比,性价比突出的国产医疗器械更受青睐。

以上数据来源:医械研究院《医疗器械蓝皮书(2019版)》,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康基医疗招股书,心玮医疗招股书,蓝帆医疗招股说明书,动脉网,前瞻网等

怎么看待今年四季度以及2023年医药板块投资机会?

高岳:

医药板块:

如果从现在看到2023年年底,正好五个季度。医药行业尤其是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普遍具备强劲的增长动力。展望明年,医药领域也处在一个产业逻辑逐步向好的趋势中,板块各个方向都会呈现一定活力。

在较低的估值水平下,企业将业绩成长转化为股价收益的能力在大幅强化。考虑到行业的刚需属性,医药各领域中均能够找出未来几年保持良好业绩增长的公司。

短期来看,因为整个市场医药仓位比较低,所以短期带来一波反弹行情,后续可能会有震荡调整,都比较正常。

医疗器械板块:

医疗器械板块宏观逻辑、长线逻辑也比较清晰,总体看比较令人振奋,从目前三季报披露情况看个股业绩也有比较好的验证,未来医疗器械或许在整个医药趋势中处于中流砥柱的一个角色

现阶段国内医疗器械领域仍具备着较强的成长活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从人均医疗器械配备量、药械比等指标来看,我国与全球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医疗新基建的有序展开,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持续扩容。

整体而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外资占比仍然较高。特别是在部分高精尖领域,外资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而随着国产品牌在技术上的持续突破、以及政策对国产器械的支持,进口替代有望成为主旋律。

同时,公共卫生防控下部分国产品牌借助相关产品的销售,在海外品牌力和渠道力大幅提升,国际化进程显著加速,医疗器械投资方向将呈现百花齐放状态。

借道行业代表指数ETF,低位布局医疗器械板块

据了解,医疗器械ETF(159883)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为目前A股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细分行业ETF,覆盖医疗设备、高低值耗材、体外诊断以及医美等医疗器械细分子类。与目前市场上其他医药类ETF相比,医疗器械ETF标的指数成分股高居聚焦医疗器械板块,含“械”量较高,行业贝塔更纯粹。

【连续12日获资金大额申购】截至10月21日,医疗器械ETF(159883)获资金连续12日增仓6.47亿元,近60日净流额高达8.55亿元,资金净流率97.04,居同期主流医药类ETF第一

【份额/规模屡创新高】截至10月21日,医疗器械ETF(159883)场内流通份额达25.74亿份,今年以来份额增长高达183%。按照上周五基金净值估算,该ETF最新规模达17.98亿元,份额、规模续创上市新高。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医疗器械种类繁杂且研究门槛较高,个股波动大,个人投资者研究难度较高,借道指数基金更省心,还可分散个股投资风险。场内用户可通过医疗器械ETF(159883),一手仅需70元左右,免缴印花税;场外用户可关注联接基金(A份额013415,C份额013416)。

以上数据来自深交所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资料仅为服务信息,不构成对投资人的任何实质性建议或承诺,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应当仔细阅读产品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