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龙山(600059)近日宣布,将自4月22日起提高部分产品销售价格,涉及彩包花雕、清醇三年、坛酒系列等多款产品,提价幅度在2%至12%不等。这是该公司自2023年11月后,时隔不足半年再次宣布提价。在此之前,另一黄酒企业会稽山(601579)也宣布从4月1日起对部分产品提价1%至9%。
黄酒行业两大头部企业相继提价,是否能推动行业突破发展瓶颈?从古越龙山近年的业绩表现来看,答案并不乐观。其2024年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8.55%,但净利润同比下滑48.17%至2.06亿元,为近年来的最大跌幅。尽管这一下滑主要源于上年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款基数较高,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扣非后净利润已连续多年增长乏力,2024年仅1.98亿元,相比2019年的1.80亿元,五年间仅增长10%。
频繁提价难掩黄酒产品低毛利困境
古越龙山作为我国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1997年5月登陆A股市场,被称为"黄酒第一股"。近年来,其通过频繁调价试图提升盈利能力,但效果并不显著。
财报显示,2024年古越龙山中高档酒和普通酒的毛利率分别为44.32%和18.5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37和2.7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即使在2023年11月进行了一轮提价后,其依然未能有效改善产品盈利能力。普通酒毛利率的明显下滑尤其令人担忧,因为这一品类在销量结构中仍占有重要位置。
古越龙山董事长孙爱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提价是基于黄酒品质的不断提升,"现在黄酒的原料越来越优质,工艺越来越精细,配方越来越科学,口感越来越丰富,为体现优质优价,所以我们适当涨价。"然而,对比白酒行业,黄酒的普通产品明显缺乏价格弹性。
市场调查显示,古越龙山的普通酒主要定位在10元左右的价格带,以500毫升装的加饭花雕酒为例,在电商平台上12瓶装的售价约为92.8元,每瓶仅7.8元左右。这样的价格定位远低于白酒行业中动辄四五十元的光瓶酒,使得黄酒企业很难通过提价显著提升盈利水平。
更重要的是,从古越龙山过去几年的业绩来看,频繁提价并未解决其业绩增长乏力的问题。2018年以来,其已经进行了四次提价,但扣非净利润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自2019年的1.80亿元到2024年的1.98亿元,五年间增长微乎其微,远低于同期白酒、啤酒行业的利润增速。
江浙沪贡献57%营收,黄酒走不出“包邮区”
古越龙山面临的另一个严峻挑战是黄酒消费的区域性限制,业内常戏称其"走不出包邮区"。
数据显示,2024年古越龙山来自江浙沪地区的销售收入为10.87亿元,占总营收的57.03%,国内其他地区营收为7.76亿元,占比40.74%,国际销售收入仅0.42亿元。虽然公司一直在努力扩大全国市场,但江浙沪地区的销售收入依然占据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规模不断萎缩。东北证券研报显示,2017年至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黄酒企业数量从121家减少至81家,销售收入从195.85亿元下降至85.47亿元。在中国酒类市场中,黄酒销售额占比不足2%,远远落后于白酒和啤酒。
为打破区域局限,古越龙山近年来加大了营销投入。2023年公司销售费用为2.47亿元,同比增长37.37%,2024年进一步增至2.52亿元。然而,高额营销费用并未带来销售业绩的同步增长,这进一步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古越龙山也在积极尝试国际市场拓展,在欧盟、东南亚、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开展推广活动,并在香港设立公司扩大影响力。但截至2024年,其国际销售收入仅0.42亿元,与上年持平,显示出海拓展成效有限。
黄酒在国际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认知度不足。在香港市场,尽管古越龙山产品已进入部分高端商场和餐饮场所,但当地销售人员表示,香港本地饮用黄酒的人群非常有限。跨文化推广黄酒的难度远超白酒和啤酒,这也制约了古越龙山的全球化战略。
此外,成本管控压力进一步加剧业绩困境。2024年其销售费用增至2.52亿元,同比增加2.02%,其中广告及业务宣传费用连续两年增长,但营收增幅(8.55%)远低于2021年设定的12%目标。古越龙山解释称,全国化市场拓展导致销售费用高企,但投入产出效率亟待提升——2024年每1元销售费用仅带来7.68元营收,较2020年的9.31元显著下降。
高端化转型难以复制白酒成功模式
面对低毛利困境,古越龙山近年来一直尝试通过高端化战略提升盈利能力,但成效尚未显现。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古越龙山中高档酒实现营收13.98亿元,同比增长12.47%,占比已达到72%,提升明显。其在产品结构上取得了一定成绩,高端化方向初见成效。
古越龙山近年来推出的"只此青玉"系列,价格最高的1959白玉版售价达1959元/瓶,显示出公司有向高端市场拓展的野心。然而,与白酒行业不同,黄酒的高端化面临更多挑战。黄酒缺乏白酒那样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复杂的品鉴体系,也没有形成像茅台、五粮液那样的高端品牌认知。
黄酒饮用习惯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局限也制约了高端产品的消费频次。相比白酒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商务宴请和节日庆典中广泛使用,黄酒的消费场景更为有限,尤其在非传统消费区域难以被接受为高端礼品和宴请用酒。
古越龙山曾在2023年4月的业绩说明会上提出,2024年将努力实现酒类销售增长12%以上,利润增长12%以上,确保营收超过20亿元。然而最终业绩显示,公司再次未能达成目标。这已是古越龙山连续第四年未达成自身设定的经营目标,反映出公司高端化转型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2025年,古越龙山将增长目标下调至“酒类销售增6%、利润增3%”,计划通过黄酒产业园扩产和光伏设施降本。这一保守目标可见公司对行业和自身发展前景的谨慎判断,也表明黄酒行业突破增长瓶颈仍需时日。
黄酒行业的价值回归战役,正考验着古越龙山在提价策略、区域突破与高端转型之间的平衡能力。当提价成为维持利润的常规手段而非增长引擎,这家拥有沈永和、女儿红等老字号的企业,亟需找到激活全国市场的文化密码与消费场景。在白酒与啤酒的双重挤压下,黄酒能否走出“区域特产”的定位困局,或许将决定这个千年酒种的现代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