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啤酒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6.45亿元,同比下降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15亿元,同比下降16.61%。这是公司自2014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降,也是近三年业绩增速连续放缓后的首次负增长。更令市场关注的是,3月14日公司公告与重庆嘉威啤酒有限公司的合同纠纷案一审败诉,需支付3.5亿元赔偿金。双重压力下,这家拥有66年历史的啤酒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营收利润双降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从财务数据来看,重庆啤酒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7亿元,净利润同比减少2.2亿元。拆解其产品结构可以发现,高端产品(8元以上)销售收入85.92亿元,占总营收58.7%,同比下滑2.97%;经济型产品(4元以下)收入却逆势增长15.56%。这种背离揭示出消费降级趋势下,公司高端化战略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结构性错配。
3.5亿赔偿案:历史协议的长期隐患
3月14日公告的一审判决结果,将重庆啤酒与嘉威啤酒的合同纠纷推向台前。根据判决,重庆啤酒需赔偿嘉威3.5亿元,这相当于公司2024年净利润的31.4%。纠纷源于2009年签订的《产品包销框架协议》,该协议赋予嘉威啤酒代工生产权并锁定超额利润。数据显示,嘉威2023年净利润率高达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特殊安排已持续影响公司利润分配达15年。
此次计提的2.54亿元预计负债,直接导致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减少1.31亿元。尽管公司声明将上诉,但法律风险仍未消除。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该纠纷可能动摇公司在核心市场的渠道控制力。
作为持股50%的参股公司,嘉威通过协议锁定超额收益的模式,实质上形成了对上市公司利益的侵蚀。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暴露出企业在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控短板,也为行业提供了特殊股权结构下利益平衡的反面案例。
渠道变革与市场突围的艰难取舍
面对现饮渠道(餐饮、娱乐)的持续萎缩,重庆啤酒2024年加速渠道转型。非现饮渠道通过罐装化率大幅提升,多包装组合推广,实现市场份额增长。在便利店、社区店等小业态场景,公司推出200ml迷你罐等创新产品,迎合家庭消费场景需求。数字化渠道建设方面,通过智能终端铺设和会员系统优化,提升终端动销效率。
公司主力产品乌苏啤酒高度依赖餐饮场景,渠道转换使其面临品牌认知重塑难题。在大城市战略推进中,虽然北上广深等26个重点城市维持增长,但三四线市场出现渠道下沉受阻。
在行业竞争层面,重庆啤酒面临双重挤压。华润雪花通过勇闯天涯系列稳固大众市场,百威亚太持续加码超高端领域,而区域品牌珠江啤酒在华南市场保持强势。公司试图通过1664白啤拓展女性市场、京A精酿切入细分领域,但新品收入贡献尚不足3%,难以扭转整体颓势。
这场业绩下滑与法律纠纷的双重危机,暴露出重庆啤酒在战略定力与应变能力上的失衡。当高端化故事遭遇消费降级现实,当历史协议演变为现实负债,企业需要更深刻的战略重构。在啤酒行业进入“量减价增”的新周期,如何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品牌建设,如何化解特殊股权结构下的治理风险,将成为决定这家区域龙头未来走向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