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核聚变实验装置首次实现连续300秒的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并同步完成电力输出。这一成就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到电网的跨越,为全球能源革命带来里程碑式进展。
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发电效率提升
本次核聚变发电的核心技术突破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首先是"磁笼"升级,提高了等离子体的约束能力。其次是燃料革新,使用了更高效的聚变燃料。最后是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聚变能量转化为电能的效率。
中核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环流三号"示范电站单次运行可释放1.2万千瓦时电能,年设计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这一发电量足以满足100万人口城市的基础用电需求。更值得注意的是,核聚变发电的运行成本已降至0.18元/千瓦时,接近煤电价格水平,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性。
核聚变产业化进程加速
随着"中国环流三号"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布局正进入加速阶段。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核聚变反应堆设计、材料研发、等离子体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同时,政府也在推动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步伐。根据中国核聚变发展路线规划,预计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使聚变能源惠及千家万户。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核聚变技术的突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也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证券分析机构普遍认为,核聚变行业政策信号将不断明确,后续可能出台行业顶层设计或支持资金。
此外,核聚变行业与三代核电及军工材料公司具有较高的业务重叠度。这些相关行业的公司业绩增速明确、估值合理,未来有望迎来业绩和估值的共同提升。随着核聚变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推动全球能源变革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