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小米SU7爆燃,再遭信任考验

2025-04-01 19:12:39
格隆汇
格隆汇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亟待规范

01


在小米SU7成为年轻人新宠,载着油管网红“甲亢哥”在上海飞驰的同时,小米SU7也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争议。

昨晚开始,一份群聊记录在互联网上流传。

网名为“华”的网友表示,3名从湖北自驾到安徽参加考试的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因为车门没法解锁,无法打开车门逃生,最终导致3人身亡。

今天下午,小米做出回应,并通报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

可以从中发现几个点,

一是,车辆发生事故时处于NOA辅助驾驶状态,而非自动驾驶。

实际上,此前因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区别而造成的事故,已经屡见不鲜。

但检测到障碍、司机也接管后,事故仍旧发生,或许证明未搭载激光雷达,依赖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融合的纯视觉方案NOA在面临复杂路况时,响应和识别能力或许还有所欠缺。

二是,车速太快,司机或许由于太信任NOA,没能及时接管。

小米释出的记录显示,NOA激活时,车速116km/h。到事故发生前,系统多次报警,提醒司机“分心”,并提示司机“手握方向盘”,而事故发生时,尽管NOA进行减速,车速仍旧达到97km/h,或许也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尽管小米做出回应,但舆论仍进一步发酵。

资本市场也很快做出反应,今日小米股价跌超5%,收46.5港元/股,单日蒸发市值超700亿港元。

3月中旬发布最强财报,股价最高上涨至59.45港元/股以来,近半个月,小米股价已经下跌了超20%。

近半个月来,从小米配股,再到如今的高速爆燃事故,小米屡屡成为热搜讨论焦点,但却褒贬不一。

其实小米从做手机开始,就时常背负着不小的关注以及争议。

喜欢小米的人认为,小米以一种谦卑的态度,让更多人享受到了廉价的好产品,将整个行业的价格“打”了下来。

而讨厌小米的人则认为,小米是行业的搅局者,用低价搅乱了整个市场,破坏了市场生态。

当小米宣布造车并大获成功后,这种争议又随之延伸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

尽管伴随着种种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小米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冉冉升起的新星。

此前,小米集团以“先旧后新”的方式进行“高位配股”,随后,带动港股新能源汽车板块整体下跌,小鹏汽车等跌幅甚至超过小米。

这次事件也是同样,小米单日跌幅超5%,其他不少车企也跟跌。

而此次事件,能否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呢?


02


近几年来,随着电车逐渐普及,关于电车的安全问题也日益被更多人讨论。

除了电车自燃、爆燃等问题,发生事故之后车门锁死,无法开门的情况,也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重视。

在本次事件中,最大的质疑也是围绕这一点。

在紧急情况下,车门锁死无法开门,已经几乎成为电车“不安全”的最大问题之一。

那么,电车为什么总是容易锁死导致无法开门呢?

相较于油车容易遇到的车门结构变形等问题而导致车门无法打开,电车的车门锁死问题大多数现在车门锁上。

由于电车的车门锁基本都是电子控制而非机械结构,因此当车辆检测到严重碰撞时,为了降低火灾或电击风险,高压电池系统会自动切断电源,导致依赖电子控制的车门锁因此断电,而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解锁。

另外,如果车门电子锁的供电线或信号线在事故中受损,也可能直接导致车门锁死。

隐藏式门把手也成为了阻止救援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曾被车主家属起诉,车门把手有缺陷,原因是特斯拉撞击起火后,消防员及时赶到却无法打开车门,导致司机身亡。

而特斯拉对此的回应是,可以破窗救人。

图源:图虫创意

但这一争议并没有影响隐藏式门把手在新能源车中的逐渐流行。

现如今,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将隐藏式门把手当做科技感的代名词,并强调隐藏式门把手对于降低Cd值(风阻系数)的帮助,作为产品卖点。

然而,隐藏式门把手也绝大多数和“电”有关,除去部分按压式门把手,电控弹出式,或者没有门把手只有电控按钮开关的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在面临事故时,也同样挡住了部分救援之门。

尽管小米SU7采取的其实是半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但实际上,也依赖电动解锁。

目前,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五花八门,而单一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国标也尚未出现。

而在电控车门锁如此容易发生事故,却被车企和消费者忽视,可能成为救命关键的,则是电控车门的应急开关。

本次事件中,小米客服也有对此回应,称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然而,在造车新势力车内大量采用电控按钮的同时,机械式应急开关却五花八门。

特斯拉的应急开关在前门扶手正上方,且位置十分显眼,消费者大多能够一眼看到。

而其他不少品牌的应急开关设置在了车门内侧斜下角,且与车门同侧,甚至放在了凹槽之后,如果消防员救援时破窗后也很难够到。

不仅如此,不同品牌的应急开关位置各不相同,小鹏G6甚至前后门应急开关的位置都不同,这也几乎成为了新势力电车的通病。

与新势力电车相对的,传统车企出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多采用传统的机械抠拉式开关,如广汽、长安,和比亚迪的部分车型等。

图源:图虫创意

近几年新能源车多点开花,也造就了各类标准的五花八门,以至于在打车时,不少人甚至得先搜索一下,到底怎么开车门、关车门。

这次事件或许也将给消费者和新能源汽车品牌敲响警钟,在科技感和安全性上,品牌到底该如何做到平衡。


03

尾声


逝者已矣,但关于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安全性的争论仍旧不休。

这也在提醒我们,在所有车企all in智驾之时,首先更应该注重以消费者为本,警示风险,而非激进宣传。

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的等级分类,自动驾驶分为L1至L5的5个等级,其中, L1/L2等级仅具备简单的环境感知和执行功能,实则应该被称为“辅助驾驶”,主要操作仍应该由驾驶员完成。

但在激进的宣传和造势之下,不少车企模糊了这种限定,使得不少消费者难以区分具体登记,导致消费者过分信任辅助驾驶,以至于以身犯险,发生事故。

从行业整体来看,对于车企车门锁、应急拉手的限制和规范也有所缺陷,且自动驾驶事故中,车企、司机等的过错也并不明确,难以划分责任。

诸如此类细小的原因累加起来,最终酿成了一桩桩事故。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次的事故并不能说明智能驾驶乃至新能源汽车出现了何种问题,但如若不对此进行更强的规范,以防微杜渐,这样细小的情绪累积,势必又会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带来信任考验。(全文完)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