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天治基金:总经理许家涵“清仓”卸任,柴晓秀履新董事长后能否重回百亿规模?

2025-04-01 14:50:34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2025年3月以来,天治基金接连迎来重大人事变动。股东方委派的柴晓秀于3月27日正式接任董事长,接替因工作安排离任的马铁刚。4月1日,总经理许家涵在卸任旗下所有在管产品,引发市场对其去向的猜测。这场人事地震将这家老牌的信托系公募推至聚光灯下。截至2024年末,天治基金管理规模为91.87亿元,较2023年底短暂突破的百亿关口再度回落,在203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4位。对于新任董事长而言,如何破解规模困局、重塑产品线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许家涵时代:投研高管的“双肩挑”争议

许家涵的职业生涯与天治基金深度绑定。自2007年以交易员身份加入,历经交易部总监、投资总监等岗位,2023年3月升任副总经理,9个月后即接棒总经理。其任职期间最显著的特点是坚持“投研高管”定位,即便升任总经理后仍亲力亲为,管理天治稳健双盈债券等6只产品,管理规模1.81亿元。

但其管理产品业绩分化明显:截至2025年3月底,既有任职回报超70%的天治低碳经济混合,也存在任职亏损近30%的量化核心精选混合。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模式,在业内引发对高管精力分散的担忧。从结果看,其任期内公司产品规模波动(2023年底短暂冲上百亿后回落)与产品线失衡(债券、货币基金占比94.79%),折射出战略聚焦与执行效果的矛盾。

柴晓秀履新:股东资源的整合考验

新任董事长柴晓秀的银行系背景引发市场关注。其职业轨迹覆盖工商银行支行行长、吉林银行首席信贷官等要职,尤其在普惠金融、公司金融领域积淀深厚。

这种履历对于亟需突破渠道困局的天治基金颇具想象空间——当前公司机构客户占比过高,而柴晓秀在商业银行积累的零售资源或能打开新局面。不过挑战同样明显:天治基金股东吉林信托近年深陷转型困境,2024年11月公司曾因人员管理不到位被上海证监局警示,如何将银行风控经验与公募合规要求结合,成为其履职首道关卡。

规模突围的三重障碍

翻越百亿山丘,天治基金面临结构性难题。从产品结构看,债券基金独木难支(77.38亿元),权益类产品持续萎缩,混合型基金规模从2023年末19亿元骤降至4.8亿元,股票型基金更是自2015年起绝迹。这种失衡在2024年极端化:债券基金规模同比增长27.17%,而混合型基金缩水74.72%。产品线缺陷直接导致业绩波动,截至2025年3月底,天治财富增长混合近3年净值下滑25.71%,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17个百分点;天治趋势精选灵活配置近三年净值接近腰斩。

渠道依赖则是另一隐忧。公司债券基金机构持有占比较高,2024年非货规模增长主要依赖天享66个月定开债等机构定制产品,截至2024年4季度,该产品机构占比达100%,规模达42.74亿元,单品规模占比超46%!这种“单腿走路”模式在市场震荡时极易引发规模动荡。

创新能力的缺失更值得警惕。自2024年以来,公司仅给货基增设C类份额,新产品申报停滞。对比同期公募基金发力FOF、REITs、ETF等创新产品,天治基金在监管鼓励的养老、ESG等领域均尚无建树,投研体系仍停留在传统股债二元结构。

破局路径:资源禀赋与战略取舍

柴晓秀的到任或带来转机。从资源禀赋看,吉林银行作为区域城商行,可通过“银基联动”挖掘东北地区高净值客户;股东吉林森工集团在碳中和领域的产业布局,可与天治低碳经济混合等产品形成协同。但关键在于战略取舍:继续深耕债券领域,还是重振权益投研?

若选择前者,需解决当前债基同质化严重、费率竞争激烈的问题。且规模增长依赖机构让利难以持续。若转向权益赛道,则需重建投研团队——当前公司仅5位基金经理,人均管理4.4只产品(不同份额分开计算),许家涵卸任后投研力量更显单薄。

公募行业马太效应加剧的当下,中小机构生存空间持续收窄。2025年一季度,包括天治在内至少有7家公募更换重要高管,反映出行业洗牌加速。对天治基金而言,重回百亿只是及格线,真正考验在于构建可持续增长模型。柴晓秀的银行系背景为资源嫁接提供可能,但公司治理机制改革、投研体系重构、渠道生态培育等系统工程,仍需时间验证。在许家涵彻底“清仓”后,这场关乎存亡的突围战,才刚刚打响。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