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盘,A股与港股市场医药生物板块集体走强,医疗设备、创新药、CRO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港股市场中,药明生物涨幅超14%,康龙化成、凯莱英等CXO龙头涨幅均超7%;A股方面,诚达药业、多瑞医药、陇神戎发、润都股份、哈三联、沃华医药涨停,一品红、成都先导、上海凯宝、粤万年青等涨幅靠前。
湘财证券认为,国内创新药多元支付机制建设持续推进,2025年有望成为政策落地转折年,首先首版丙类医保目录年内推出,其次在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及近一步支持创新药政策新举措有望落地,全链条支持创新药政策持续深化。
估值修复与业绩反转形成双重支撑
此轮医药板块上涨的核心动力来自行业基本面的边际改善。从头部企业业绩预告来看,CXO行业已率先走出低谷:药明生物预计2025年业绩加速增长,康龙化成2024年新签订单金额同比增长超20%,凯莱英全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约20%,博腾股份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大增38.9%。机构分析指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回暖叠加国内创新药管线扩张,为CXO企业带来持续订单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板块长期回调后形成的估值洼地正吸引资金回流。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中证申万医药生物指数滚动市盈率仅30.83倍,处于近十年31.37%的分位水平。
中信证券指出,得益于集采等政策优化向好、商保推动和AI赋能,板块有望迎来估值重估且催化预计将延续全年,医疗健康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全年整体的收入、利润、现金流将稳健修复向好。其中收入端有望得到商保等增量支付拉动,利润端有望受益于集采政策等优化,现金流有望受益于医院回款向好、化债回款支持和生物医药融资环境触底回暖等因素。建议积极布局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机会,板块估值迎来价值重估,底部布局正当时。
政策红利不断结构性机会凸显
政策面的积极信号为行业注入强心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创新药目录” 及 “医保 + 商保” 多元支付体系,商业健康险支付占比目标从7.7%提升至2035年的44%,预计撬动万亿级市场。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加速创新药及医疗器械上市进程。
从细分领域来看,创新药与医疗设备的景气度尤为突出。信达生物凭借ADC(抗体偶联药物)及双抗管线的临床突破,2024年总收入同比增长51.8%,净利润首次转正;三生制药与药明合联则受益于ADC赛道热度。医疗器械方面,设备更新政策及贴息贷款落地推动院内招采回暖,超声、CT、手术机器人等领域需求旺盛,机构预计2025年医疗设备板块或进入业绩高增长区间。
3月31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就《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强化标准引领创新、加快发布医用外骨骼机器人等成像等设备相关标准、加快推进医用机器人等领域的基础、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等制修订工作、加强增材制造用医用材料等新型生物材料标准化研究。根据产业发展和监管需求,通过快速程序推动高端医疗器械急需标准立项。
华安证券认为,从技术角度看,得益于5G、AI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小型化、轻量化、模块化将成为手术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而且AI技术快速发展,也促进自主手术机器人更快速发展,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减轻外科医生的工作负担。从商业化角度看,“设备+耗材+服务"模式跑通,直觉外科打造行业典范。随着设备装机增加,手术量稳健上升,客户持续购买耗材和服务,医院/生对设备的依赖度提升,同时通过软件和系统技术迭代优化使用体验,客户粘性得以长久保持。
华泰证券指出,国内创新药企高效、高质的管线开发能力已经验证,在ADC、下一代IO、小分子GLP-1等多个细分领域中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客观上具备了进入下一高质量增长阶段的必要条件。海外资产重估有望成为结构性行情主线。此外,合成生物、TCR-T细胞疗法等前沿技术的突破亦为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相关概念股近期表现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