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农银红利甄选混合仅成立8个月即面临清盘?农银汇理基金权益类产品三年间规模已“腰斩”

2025-03-27 14:20:01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2025年3月27日,农银汇理基金发布公告,旗下成立不足8个月的农银红利甄选混合(A/C:021455/021456)因规模连续低于5000万元,濒临清盘红线。若截至2025年4月24日日终,本基金基金资产净值连续5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本基金将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终止条款,并按照《基金合同》的约定程序进行清算,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

这一现象折射出农银汇理权益类产品的深层困境——过去三年间,其权益类基金管理规模已从2021年底峰值时期的近800亿元缩水至300亿元水平。迷你基金扎堆、人才持续流失、高管频繁更迭,这家背靠农业银行的公募机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迷你基扎堆:清盘警报频响

农银红利甄选混合的窘境并非孤例。截至2025年3月,农银汇理旗下至少有近10只基金徘徊在清盘边缘(最新报告期基金合并规模低于6000万元)。2024年,农银医疗精选股票因规模持续低于5000万元,在7个月内连续发布7次清盘预警公告,最终于2024年10月8日清盘;农银国企优选混合和农银先进制造混合也因同样问题多次提示终止风险。Wind数据显示,农银汇理当前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数量占比已近10%,成为行业内“迷你基扎堆”的典型缩影。

迷你基的泛滥与业绩表现直接相关。以农银红利甄选混合为例,其成立以来虽收获逾5%的盈利,但称不上表现优异。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指数同期已录得6.59%、15.81%的涨幅。更严峻的是,公司旗下9只主动权益类产品成立以来跌幅超过20%,其中农银策略收益一年持有期混合亏损达37.31%,农银新兴消费股票净值更是腰斩至0.55元,成立以来跌幅达44.73%。业绩疲软导致投资者“用脚投票”,农银新兴消费规模已从2021年成立时的60亿骤降至2024年4季度的17.57亿元。

权益类溃败:规模腰斩背后的结构性困境

农银汇理权益类产品的溃败或始于2022年。彼时明星基金经理赵诣离职,引发连锁反应——其管理的混合型基金规模占公司权益类总规模的60%,离职后公司权益投资能力断层。此后两年间,其他6名基金经理相继出走,包括在公司效力近九年的许娅等。人才流失导致投研体系堪忧,其他在任权益类基金经理如梦圆(在管所有产品任职回报均跌超50%)、徐文卉(在管两只产品任职回报跌逾40%)等表现堪忧。

产品结构失衡进一步加剧困境。截至2024年四季度,农银汇理权益类基金(股票型+混合型)规模仅332.98亿元,占总管理规模的17%,而债券与货币基金占比超过80%。这种“重固收、轻权益”的策略虽在熊市中缓冲了规模下滑,却也容易导致公司在市场回暖时错失超额收益的机遇。

高管动荡与利益错位:谁为亏损买单?

管理层的不稳定为农银汇理的困境再添变数。2021年以来,公司经历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多轮换血:原董事长许金超、原总经理施卫相继离任,2023年8月副总经理刘志勇离职,同年10月农行财富管理专家陈晓东空降,后补位副总经理。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战略执行缺乏连续性,现董事长黄涛曾提出“建设一流投资机构”的目标,但从规模与业绩来看,表现乏善可陈。

更引发争议的是管理费收取与投资者回报的背离。Wind数据显示,2021-2023年,农银汇理旗下所有产品净收益分别为173.09亿元、-159.36亿元、-60.75亿元,累计亏损46.84亿元;同期管理费收入分别为15.01亿、12.08亿、9.65亿元,累计管理费收入达36.74亿元。这种“旱涝保收”模式遭投资者诟病,尤其在亏损较大的产品中,基金经理收入与业绩完全脱钩,利益绑定机制形同虚设。

破局之路:重构投研与投资者信任

面对困局,农银汇理试图通过发行新基扭转颓势。2025年新成立的均为权益类产品。两只指数型基金,分别为农银上证180指数,农银中证A500指数增强;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农银创新驱动混合。三只产品合计规模近20亿元。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农银汇理若想重振权益类业务,需从根本上重建投研体系:一方面通过激励机制留住核心人才,另一方面调整考核导向,从规模驱动转向长期业绩。此外,加强投资者陪伴、优化费用结构以重塑信任,或是避免“清盘潮”蔓延的关键。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