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公用事业行业围绕能源转型与绿色发展的政策推进持续深化。在核电领域,民营企业参股比例显著提升,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绿证核发量在2025年1月实现倍增,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攀升。与此同时,“双碳”目标推动环保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加速创新,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的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民资参股核电比例提升,助力能源结构优化
自2014年国家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核电投资以来,民资进入核电领域的政策框架不断完善。2020年9月,浙江三澳核电一期项目首次引入吉利科技集团参股2%,标志着民资正式参与核电项目投资。2024年,核电项目民资持股比例从2%提升至10%,其中央企、省市县三级国资通过逐步让渡股份实现资本结构优化。以浙江金七门一期项目为例,省级国资带头出让4%股份,市县两级分别让股2%,为民企参与关键领域投资释放空间。
2025年,国家能源局明确提出将继续推动民资参股核电项目,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本配置,还为核电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服务领域注入活力。民资的深度参与,既缓解了核电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也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行业效率提升,为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新动能。
绿证核发量突破新高,可再生能源市场扩容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1月全国核发绿证2.31亿个,同比增幅达225%,其中可交易绿证占比64.94%(1.50亿个),覆盖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6.5万个。截至1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51.86亿个,可交易绿证累计35.29亿个。绿证交易市场同步活跃,1月交易量达5310万个,其中绿色电力交易绿证占比48.9%(2596万个)。
绿证核发量激增的背后,是政策体系的持续完善与实际效能的释放。自2024年绿证核发范围拓展至全品类可再生能源后,核发效率与市场认可度显著提升。当前,绿证不仅成为企业履行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的重要凭证,更通过绿色电力交易机制与碳市场形成联动,推动电力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加速转型。未来,随着核发与交易规则的进一步细化,绿证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支撑能源消费侧减排目标的落地。
(注:本文数据及政策信息均来源于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等公开文件,未引用第三方分析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