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逐步显现。新房销售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而二手房成交延续回升态势,政策端以土地收储为核心的供给优化措施加速落地,广东、北京等地率先推进专项债收储闲置土地,单省收储规模已突破350亿元。
一、二手房市场回暖趋势巩固,单周成交同比增幅超七成
在春节假期后的交易窗口期(2月8日-14日),重点监测的13个城市二手房单周成交面积达157.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92.2%,同比增幅高达74.76%,回暖趋势显著。从年内累计数据看,13城二手房成交面积增速亦达20.10%,较1月整月增速(9.91%)明显提升。
分城市能级看,一线城市二手房市场活跃度更高。以北京为例,其二手房单周成交量占样本一线城市总成交的43%,反映出核心城市置换需求加速释放。与此同时,新房市场表现相对平稳,27城新房单周成交面积环比增长162%,但年内累计同比仅微增1.05%。分析认为,二手房成交持续跑赢新房,既与保障房入市分流刚需有关,也折射出购房者对新房交付风险的规避倾向。
市场信心恢复仍需政策协同发力。当前二手房挂牌量仍处高位,购房者议价空间维持在5%-8%,但核心城市优质房源去化周期已缩短至3个月以内。机构监测显示,南京、杭州等城市近期调降二手房交易税费,叠加房贷利率下行,进一步刺激了改善型需求入市。
二、土地收储加速重塑供需格局,广东单省收储规模突破350亿元
供给端改革成为当前政策发力重点。2月以来,广东15个城市密集发布土地收储公示,拟收购土地超160宗、面积685万平方米,涉及金额约354亿元,收购规模和执行速度均超市场预期。珠海、中山等地收储宅地占比达四成,其中珠海单次收储14宗地块,占其未动工宅地的8.5%,直接削减潜在库存压力。
收储机制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价格弹性增强,既有按拿地价七折收购的案例,也有考虑资金成本后溢价超50%的回购;二是民企参与度提升,中山收储的三宗地块涉及华润置地、仁恒置地等企业;三是土地用途更趋灵活,收回地块将优先用于保障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广州南站地块为例,其通过“货币补偿+指标返还”模式完成收储,调整规划后重新出让为住宅用地,实现存量资源高效盘活。
政策协同效应逐步显现。土地收储与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形成闭环:专项债资金收储闲置土地后,地方政府可通过城中村改造释放新房需求,同时将部分收储地块转为保障房用地。据测算,若全国每年收储规模达5000亿-7000亿元,可带动房企现金流改善约1.4万亿元,同时减少广义库存超5亿平方米。当前北京已发行117亿元土地收储专项债,后续更多城市跟进或成趋势。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政府公示文件及第三方机构监测报告,不涉及主观预测或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