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特斯拉2026年量产10万台人形机器人,Figure、英伟达推动行业进入“iPhone时刻”

2025-02-14 11:42:16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全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随着上游资本开支增加、硬件成本下降,中游技术迭代加速,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生态形成良性循环。以特斯拉、Figure为代表的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iPhone时刻”,而英伟达、DeepSeek等公司则在智能

全球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随着上游资本开支增加、硬件成本下降,中游技术迭代加速,下游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机器人生态形成良性循环。以特斯拉、Figure为代表的企业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iPhone时刻”,而英伟达、DeepSeek等公司则在智能化技术上实现突破,共同开启机器人产业的规模化时代。

一、量产元年开启:特斯拉与Figure引领商业化浪潮

特斯拉目标激进,产业链加速响应

2025年1月,马斯克宣布特斯拉计划年内生产数千台人形机器人Optimus,2026年目标提升至5-10万台,并以每年十倍增速扩张。这一目标远超市场预期,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的转折。特斯拉作为行业标杆,其量级规划直接影响全球机器人产业链布局。目前,特斯拉供应商已加速扩产,例如行星滚柱丝杠企业新剑传动启动年产100万台项目,智元机器人2024年底产能大幅提升,为批量交付奠定基础。

Figure商业化进程提速,四年交付10万台

2025年2月,Figure宣布完成第二笔商业化客户签约,计划未来四年交付10万台人形机器人。其与英伟达Omniverse平台的合作,进一步优化了机器人数字孪生开发效率。与此同时,中国本土企业智元、乐聚机器人2024年销量已突破千台和百台,主要应用于工业巡检、医疗辅助等场景。下游需求从单一工业场景向多领域渗透,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

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头部企业扩张产能

除核心零部件企业外,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传统制造巨头加速布局机器人业务。三花智控启动港股上市计划,拓普集团成立智能机器人子公司,峰岹科技与三花合资成立机电一体化研发平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推动机器人量产成本持续下降。据行业测算,2025年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有望降至15万美元以下,为大规模普及创造条件。

二、技术突破与智能化升级:从物理引擎到“机器人大脑”

英伟达开源平台降低开发门槛

2025年1月,英伟达发布开源AI平台NVIDIACosmos,提供预训练的生成式世界模型,赋能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此前,Genesis物理引擎的推出(2024年12月)已实现4D动态场景模拟,大幅提升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这些工具降低了机器人开发的技术壁垒,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生态构建。

DeepSeek大模型开启国产化替代

2025年1月,国产大模型DeepSeek发布,其性能接近GPT-4,并在多模态交互、逻辑推理等任务中表现突出。上海钢联等企业已将其应用于智能客服系统,实现降本增效。中国AI技术的突破,为人形机器人本土化“大脑”提供核心支撑。

Figure“去OpenAI化”后的技术突围

2025年2月,Figure宣布终止与OpenAI合作,并预告其机器人将迎来“iPhone时刻”。外界推测,Figure或已构建自主AI系统,未来可能采用混合架构(如自研模型+第三方引擎)实现技术闭环。此举凸显头部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控需求,也预示着行业竞争从硬件向软件与算法延伸。

结语

机器人产业正处于“0到1”爆发的临界点。特斯拉、Figure等企业的量产计划,叠加英伟达、DeepSeek的技术突破,推动行业进入“硬件规模化+软件开源化”双轮驱动阶段。随着中国供应链在成本与效率上的优势凸显,以及特种场景需求的释放,2025年商业化元年之后,2027年有望迎来一般场景的大规模普及。未来的竞争将聚焦于技术迭代速度与生态整合能力,机器人“iPhone时代”的黄金赛道已然开启。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