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4年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和贷款余额均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5257家,比2023年末的5500家减少243家。从业人员数量也相应减少,从2023年末的4.81万人下降到4.48万人,减少约3000人。
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苏省以573家小贷公司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和河北省分别以418家和367家位列第二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小贷公司数量的减少呈现逐季加速趋势。2024年第一季度减少10家,第二季度减少62家,第三季度减少43家,第四季度则骤减128家。
在贷款规模方面,2024年末全国小贷公司贷款余额为7533亿元,较2023年末减少148亿元。尽管个别季度出现小幅增长,但全年整体呈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加速退出小额贷款行业。2025年年初,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将广州平安好贷小额贷款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这并非个案,2024年就有多家大型企业退出小额贷款行业。
例如,2024年8月,中国保利集团两家全资控股子公司转让了旗下广州保利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7月,中国电信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转让了重庆众安小额贷款有限公司41.18%股权。此外,众多上市公司如农产品、三变科技等也纷纷发布公告,表示有意转让旗下小额贷款公司股权。
分析人士认为,大型企业频频脱手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是受2024年央企“退金令”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随着互联网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的迅猛发展,腾讯、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凭借流量、技术等优势纷纷增资入场,行业马太效应加剧,传统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2025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行为提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新规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及贷款集中度比例要求,优化了单户贷款余额上限标准,突出了小额、分散的业务定位。
具体而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依法经营发放小额贷款、商业汇票承兑、贴现等部分或全部业务,但不得发行或者代理销售理财、信托、基金等金融产品,不得购买除固定收益类证券以外的金融产品。对于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新规规定对单户用于消费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20万元人民币,对单户用于生产经营的各项贷款余额不得超过1000万元。
新规还严禁小额贷款公司违规开展“通道”业务,不得出租、出借牌照,为无放贷业务资质的主体提供放贷“通道”。同时,新规细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要求,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信息披露、风险提示、营销宣传、客户信息采集使用等方面作出了规范,并强化了对违规和不正当经营行为的负面清单监管。
业内专家表示,新规的出台将推动小额贷款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这也意味着不合规、实力弱的小额贷款公司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行业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