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冲刺港股 “商业航天第一股”,国泰君安国际为其独家保荐人。然而,在其上市进程中,公司持续扩大的亏损以及董事长陆川的千万年薪引发了广泛关注。
从营收数据来看,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前九个月,国星宇航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 1.77 亿元、5.08 亿元和 2.37 亿元,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令人担忧的是,同期的净亏损却在不断扩大,分别为 0.91 亿元、1.39 亿元和 2.14 亿元,2022 - 2024 年前三季度累计亏损已超 4.4 亿元。
对于持续亏损,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解释,一方面源于卫星及相关服务的毛利率波动。报告期内,公司整体毛利率分别为 25.4%、14.0% 及 25.9% ,其中 “卫星及相关服务” 领域毛利率波动极大,2022 - 2024 年分别为 32.2%、 - 107.1%、 - 7.3%,2023 年达到了惊人的 - 107.1%。国星宇航称,卫星业务成本高,包括航天级元件的高材料费用以及昂贵的发射服务成本,早期单卫星销售模式使生产成本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分摊,影响了毛利率。另一方面,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需大量投资用于研发并发射 AI 卫星、提升 AI 算法及算力、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招引人才等。
在业务构成上,国星宇航的收入主要依赖星基解决方案业务,2022 - 2024 年前三季度分别贡献了 58%、90.7% 和 81.5% 的收入,业务模式相对单一。
与此同时,董事长兼执行董事陆川的薪酬情况也备受瞩目。陆川 2022 年薪酬为 1361.1 万元,2023 年为 1017.4 万元,同比下降 25.25% ;但在 2024 年前三季度,其薪酬同比增长 41.83%,达到 864.6 万元。相比之下,其他高管如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磊的薪酬在同一时期内明显低于陆川。陆川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股票期权、奖金等,其中 2024 年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股票价值的回升。但国星宇航尚未公布详细的业绩挂钩奖金计划,也未给出陆川薪酬显著高于其他高管的合理解释。
公开资料显示,陆川博士,41 岁,正高级工程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拥有近 20 年的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2018 年他创业成立国星宇航,主导发射 “天府军融一号”,验证关键技术,还联合高校成立研究院。2024 年国星宇航完成全球首次卫星在轨运行 AI 大模型技术验证,并提出 “星算计划”,目前已发射 9 颗 AI 卫星,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
国星宇航在 AI 卫星领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就,投资方阵容也颇为豪华,自成立后累计融资达 16.33 亿元,深创投、万科集团等众多资本纷纷入局,2024 年底完成 5.38 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达 65.37 亿元。但在国内外航天市场中,国星宇航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国内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星网宇达、中国卫星等,国际上则有 SpaceX 和蓝色起源等。
此次国星宇航冲击港股 IPO,未来盈利能力改善充满不确定性。在上市的关键节点,如何平衡亏损与发展、优化薪酬体系以及应对激烈竞争,将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市场正拭目以待。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界面有连云频道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