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上市之路折戟之后,澎立生物医药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澎立生物”)并未放弃资本市场的梦想,而是选择了绕道而行,通过被科创板公司奥浦迈(688293)并购来实现曲线上市。近日,奥浦迈的重组预案正式出炉,公司于2月10日起复牌,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据奥浦迈公告显示,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PL HK、嘉兴汇拓、红杉恒辰、上海景数、谷笙投资等共31名交易对方购买澎立生物100%的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这一交易不仅让澎立生物得以“借壳”上市,也为奥浦迈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市场机遇。
澎立生物曾有一段科创板IPO的经历。2023年3月27日,澎立生物的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同年4月18日进入问询阶段。然而,在经历一轮问询后,澎立生物却作出了撤单的决定,其科创板IPO于2024年2月5日终止。对于这一决定,市场猜测纷纷,有人认为可能与澎立生物的估值问题有关。
万联证券投资顾问屈放表示,对于IPO撤单企业来说,被上市公司并购是一种有效的退出方式,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溢价。而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收购一家经营成熟的公司不仅可以完善产业链,还可以扩大公司的股本和估值。此次奥浦迈与澎立生物的重组,正是这一观点的生动体现。
从双方主营业务来看,此次交易具有显著的协同性。奥浦迈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型企业,是创新药工艺开发和生产环节的重要参与者。而澎立生物则聚焦于创新药临床前CRO技术服务,尤其在临床前药理药效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方面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创新药早期研发环节的重要参与者。通过本次交易,奥浦迈与澎立生物将把创新药研究开发与工艺生产良好结合,形成业务和客户协同、海外战略布局协同、运营管理体系协同等显著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然而,澎立生物的估值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在IPO申报时,澎立生物的估值曾出现缩水。据澎立生物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募集资金不超6.01亿元,若简单以此估算,澎立生物当时发行对应的估值约为24.04亿元。然而,在IPO前,澎立生物经历了九轮增资,其中2022年3月的第八次增资时,公司投后估值高达32.2亿元。这也意味着,如彼时澎立生物成功发行,且未出现超募情况,公司发行估值与2022年增资时相比将出现缩水。
因此,市场对澎立生物的最新估值情况尤为关注。截至奥浦迈重组预案签署日,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澎立生物最新的预估值及交易价格尚未确定。不过,奥浦迈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因收购成本大于标的公司相应股权对应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预计将形成商誉。
除了估值问题外,澎立生物的业绩情况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据奥浦迈披露的重组预案显示,2022—2023年,澎立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6亿元、3.1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717.09万元、5688.47万元,2023年出现小幅下滑。2024年1—11月,澎立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2.74亿元,净利润约为3530.69万元,较2023年全年业绩尚有一定差距。
实际上,近年来,澎立生物所属的CRO行业正面临激烈的竞争。多家行业内上市公司2024年业绩预计将出现下滑,这也让市场对澎立生物的未来充满了担忧。奥浦迈也在重组预案中提示风险称,尽管长期来看CRO行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短期内受多方因素影响,如未来行业政策或监管制度发生不利变化,将可能导致CRO行业需求下降,并进而对澎立生物经营和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表示,CRO行业竞争加剧,导致市场份额争夺更为激烈,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此外,CRO行业还面临着人才短缺、资金链紧张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澎立生物选择被奥浦迈并购,或许是其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对于此次重组的相关问题,澎立生物、奥浦迈方面均未回复。不过,无论如何,澎立生物的曲线上市之路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未来,随着交易的深入进行,澎立生物的估值、业绩以及市场前景都将逐渐明朗。而奥浦迈也将通过此次收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布局,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