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月5日消息 工银瑞信基金近日发布公告,张宇帆因个人原因自2025年1月27日起卸任工银优质发展、工银物流产业、工银新兴制造三只产品基金经理。至此,张宇帆名下已无在管产品。根据公告,宋炳珅、尤宏业和马丽娜将继续管理相关产品。
尽管2025年刚开年,基金经理的变动依旧频繁,延续了2024年基金经历高流动性的态势。Wind显示,截至2025年2月5日,今年以来已有28家基金公司发生基金经理离任,涉及33位基金经理。今年以来,投资名将王鹏、曹名长已卸任全部管理的基金,周海栋虽未公告但此前也有被传出或将离任公司。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基金经理离职较多,但基金经理整体人数亦逐年增长,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行业发生深刻蜕变,强调平台赋能和团队协作的平台型机构在人员流动加剧的背景下优势凸显,为基金稳健运作提供了更多保障。
三位绩优基金经理继续管理相关产品
张宇帆2007年加入工银瑞信,是工银瑞信自主培养的中生代基金经理,此前管理工银新兴制造、工银物流产业和工银优质发展三只产品,业绩均可圈可点。其中,其代表作工银物流产业作为小而美基金的代表,自成立便开始管理,过往业绩长期表现不俗,基金四季报显示,自2016年3月1日成立以来,产品迄今涨幅达282.60%,超过基准收益率269.92%。
2024年7月8日,工银瑞信公告了三只产品的增聘,其后,市场中关于张宇帆离职和去向的猜测一直不断。叨姐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张宇帆因个人原因选择离任并休息。“对工银瑞信有着深厚的感情”,该人士表示,也因此,张宇帆在主动配合公司完成在管产品的新老交接和平稳过渡后,稳妥去职。
根据公告,工银新兴制造、工银物流产业和工银优质发展将分别由马丽娜、尤宏业、宋炳珅继续管理,这三位基金经理同样是工银瑞信旗下各具能力圈的实力派。据渠道人士称,增聘完成后,基金经理已在产品投资管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并用可观的业绩表现回报投资人的信任。
三位基金经理中,宋炳珅是久经市场历练、屡获金牛奖的投资老将,拥有清华大学本硕学位,2007年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现任权益投资部投资总监。他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和优质个股的深入挖掘,长期回报持续稳定。据基金四季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由宋炳坤掌管的工银研究精选股票近五年收益率达92.16%,成立以来回报率为218.60%,同时获得晨星五年期、十年期五星评级,银河五年期五星评级,海通更是获得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五星评级“大满贯”。宋炳珅开始管理工银优质发展后,产品表现也持续优异,截至2024年末,工银优质发展A近1年期业绩位列晨星同类前1/10。
尤宏业作为工银瑞信基金中生代基金经理的代表,拥有北京大学物理学、经济学双学位,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投资经验。他于2015年加入工银瑞信基金,现任养老金投资中心副总经理、投资总监。作为去年把握红利行情最佳基金经理之一,尤宏业善于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灵活调整投资组合,确保基金产品的稳健增长。晨星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代表产品工银红利优享混合近一年、近三年同类排名均在前10%。尤宏业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张宇帆的代表作工银物流产业,从季报看,尤宏业管理后,持仓风格更加契合物流产业的基金定位和客户认知,交运、物流行业占比显著提升,也给基金净值带来了显著的正向贡献。截至2024年末,工银物流产业A全年净值增长26.35%,高居晨星大盘价值股票型基金一年期榜单10/581,很好地延续了这只代表作过往的绩优表现,向持有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马丽娜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专业,于2015年加入工银瑞信,是工银瑞信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代表。去年7月,她被增聘为工银新兴制造混合的基金经理,并迅速在投资决策中发挥核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下半年,马丽娜上任后,工银新兴制造的持仓结构也更加符合“新兴制造”的产品定位,基金经理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投研积累,调仓至科技、半导体等行业,抓住 9 月以来的计算机、电子板块反转的机遇,为基金创造出了丰厚的超额收益。2024年,工银新兴制造A全年净值增长达50.28%,超额收益高达38.98%,夺得全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季军,可谓惊艳。
尤宏业、马丽娜出任这两只基金后的调仓举措,折射出工银瑞信作为一家权益优秀公司,注重公募基金产品的客户认知、业绩基准和基金经理投资框架“三位一体”的投资理念。
在这样的投资理念之下,三只产品全部实现了平稳衔接过渡。这也充分展现出工银瑞信在打造平台型基金公司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厚重的人才积淀和良好的梯队建设。
基金行业流动加剧 平台化或成最优解
近年来,公募基金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金经理的离职数量亦持续保持走高。Wind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职,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历史新高,还较2023年增加了15.71%,且连续四年离职人数超过300位。
事实上,自去年起,便有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离职,如中加基金闫沛贤、中邮创业基金国晓雯、中庚基金丘栋荣、招商基金贾成东等。2025刚刚开年,华商基金周海栋或将离任公司的传闻在市场中发酵,中欧基金价值投资老将曹名长也正式卸任全部在管基金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经理的离职,既受到市场波动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与基金经历从业压力等主观原因息息相关。公募基金是金融业最为规范、透明的行业。基金经理一方面面临公开直接的净值表现、同类排名、业绩考核压力,背后是高强度的研究判断、公司路演和信息处理,是超长的“工作待机时间”,以及持续的身体和心理消耗。有业界人士直言,“基金经理是一种消耗品”。而公募业务与生俱来的普惠金融属性,则让责任心强的基金经理承担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当然,值得欣慰的是,随着公募基金规模的增长,基金经理队伍也在持续扩容。Wind数据显示,从2014年基金经理人数首次突破1000人,到2019年超过2000人,再到2022年首次突破3000人,基金经理的总人数一直保持着逐年增长的势头。这表明,尽管基金经理高频离职,但公募基金行业依然吸引着大量新鲜血液的加入,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员流动不仅是行业发展必然结果,对行业健康发展也能起到良性促进。”业内人士对叨姐表示。
事实上,为应对基金经理个人变化对基金管理造成的影响这一挑战,证监会早在《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引导基金管理人构建团队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投研人员占比和专业水平,扭转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发展模式。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公募基金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指出,平台型投研的优势在于,它强调的是团队的力量,而非个人的英雄主义。在平台化的投研体系中,基金经理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作为团队的一员,与其他投研人员分工协作,共同为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负责。这种模式下,基金经理变更后,平台的投研赋能和团队人员的迅速匹配、接任,可避免人员变动对基金产品的运作造成明显影响,确保基金运作的平稳和持续。
作为业内领先的平台型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一直秉持着“团队化、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理念,致力于打造一个专业、高效、协同的投研平台。这一平台优势在应对基金经理变动时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产品业绩的稳定性。
在投研平台化方面,工银瑞信基金设立了权益类、固收类、FOF、指数及量化四大研究板块和15个能力中心,促进投研队伍集体智慧的交流与应用,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公司坚持“研究驱动投资、投资指导研究”的理念,建立多层次研究体系,强化研究成果向投资的转化。这种平台化的投研体系使得工银瑞信基金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为基金经理提供有力的研究支持。
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工银瑞信基金建立了“金字塔式”人才培养路径,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投研团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工银瑞信已培养了超220人的投研团队,投资人员平均从业经验达到12.4年,自己培养的基金经理占比超70%。这种梯队有序、传承有序的人才体系为基金的长期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延续蓬勃发展态势,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成功突破32万亿元,随着行业不断壮大,基金经理的变动频繁已成为新常态。同时投资市场环境变化加剧,也对体系化的投研体系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专业机构来说,加大专业投研体系的建设力度,或是应对未来挑战的有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