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人口数据备受关注。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人口为14.08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尽管这仍是我国人口总量连续第三年减少,但全年出生人口达到954万人,较上年增加了52万人,实现了阶段性的止跌反弹。
数据来源:wind 国家统计局
这一反弹打破了自2017年以来我国出生人数持续下降的纪录,使得整体生育水平回归到2022年的水平。人口出生率为6.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而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出生人口的增加,无疑为持续下滑的生育形势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多因素促成此次出生人口反弹。首先,后疫情时代的生育补偿效应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疫情影响,许多家庭推迟了婚育计划,随着疫情得到控制,这些家庭开始逐步完成生育计划,从而带动了2024年出生人口的增加。此外,2023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为768万对,同比增加84.7万对,也为2024年的出生人口增长提供了正面支撑。
其次,2024年是龙年,受儒家文化影响,龙年在中国被视为生育大年。家长们普遍希望子女能够“望子成龙”,因此龙年往往能激发更高的生育意愿。这种生育偏好不仅在中国存在,在韩国、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国家也同样显著。例如,韩国在2024年也实现了出生人口的首次逆转,打破了连续8年的下降趋势。
除了上述短期因素外,国家层面的生育政策刺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内陆地区,各地纷纷出台政策补贴生育、鼓励延长婚育假期、保障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等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提高了家庭的生育意愿。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生殖技术的普及和纳入医保也是促进生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不孕不育率的持续上升和初婚初育年龄的推迟,辅助生殖技术成为了许多家庭的生育选择。而高昂的辅助生殖费用往往让许多患者望而却步。因此,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政策,无疑为许多家庭提供了生育的“及时雨”。
尽管2024年出生人口反弹,但从长远看,我国人口负增长趋势仍受育龄妇女人口下降和生育意愿低迷制约。此次反弹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影响,如生育补偿效应、龙年生育偏好以及政策刺激等。国际经验显示,发钱补贴生育虽有成效,如韩国、日本大力投入后出生率下降幅度放缓,但也无法彻底扭转生育意愿。
中长期来看,出生人口数量仍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婚育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从经济角度来看,人口是生产力、消费力和创新力的基础。鼓励生育不仅关乎人口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稳定楼市、扩大消费、稳住就业、创新发展的未来。因此,未来我国仍需继续完善生育政策体系,提高生育服务水平,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以应对人口负增长的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