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曾经风光无限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Smart正面临严峻挑战。根据最新数据显示,Smart在2024年1-11月期间的全球销量仅为4.39万辆,较上年同期大幅下滑28%。其中,海外市场表现尤为惨淡,销量同比暴跌33%,仅为1.49万辆。这一系列数据不仅远低于年初制定的销售目标,更凸显出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困境。
销量断崖式下滑,欧洲市场几近崩溃
作为Smart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地区的销售表现令人震惊。2024年10月,Smart在欧洲的销量仅为47辆,同比暴跌98%。这一数字不仅反映了品牌在欧洲市场的严重衰退,更暗示了其可能面临的市场份额丧失和品牌影响力下降的风险。
与此同时,Smart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也不容乐观。尽管年初制定了"保5万辆,争6万辆"的销售目标,但截至2024年11月底,其累计销量仅为2.9万辆,同比下滑25%。这一结果与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反映出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拓展遇到了重重阻碍。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用户投诉不断
Smart销量下滑的背后,是日益增多的用户投诉。根据车质网的数据,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间,关于Smart车型的投诉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投诉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故障、智驾功能未正常交付以及车辆噪音等方面。
多位用户反映Smart精灵#1车型存在动力电池故障,导致无法正常行驶或续航里程显著下降。此外,还有用户投诉Smart精灵#5的高阶智驾套装功能未能如期交付,以及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存在严重的漏风噪音问题。这些质量问题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对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经销商信心动摇,销售网络面临崩溃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表现,Smart的销售网络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多家经销商已开始退网,其中不乏Smart精心打造的直营旗舰店,以及位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线汽车消费市场的重要门店。
经销商网络的萎缩不仅直接影响了Smart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覆盖,更反映出品牌在终端市场的吸引力正在急剧下降。这种负向螺旋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加剧Smart的销售困境,形成恶性循环。
内部管理混乱,人事政策引争议
在外部市场压力剧增的同时,Smart内部管理也显露出诸多问题。2024年12月,Smart中国营销公司CEO易寒曾公开表示希望吸纳极越品牌的一线门店员工。然而,仅仅几天后,公司却开始实施绩效优化计划(PIP),引发内部员工的强烈不满。
有内部人士爆料称,此次绩效优化缺乏明确标准,更像是一种借机清理异己、提拔亲信的手段。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可能导致人才流失,进一步削弱Smart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Smart亟需采取有力措施扭转颓势。无论是提升产品质量、优化销售网络,还是改善内部管理,都需要品牌管理层做出果断决策。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Smart能否重振旗鼓,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份额,将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