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楼市轰了一脚油门。
一次分水岭
久旱迎甘霖,深圳楼市迎来久违的“日光盘”。
位于龙华红山的深业上城学府,成为深圳楼市收缩以来真正意义上的“日光盘”。
332套新房住宅,建面79—139平,销售备案均价约8.05万元/平,备案总价621万—1178万/平,开盘迅速售罄,成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次新房销售。
首先,这是深圳年内第二个日光盘,也是“9.29”新政首个日光楼盘。
其次,这次选房速度非常快,还剩余一百多批客户连选房都没机会。
第三是项目不仅开盘折扣93折高于市场普遍的主流折扣,连价格也存在学区溢价,但依然受到了市场的热选。
项目周边深高北学区范围内的优质二手房价格已经回落,如水榭春天5期约88平户型,9月成交两套房源,一套739万,另一套730万。
第四是项目敢于官宣“保价”。在众多新房调整备案价,释放更多的市场折扣环境下,直接给出了保价承诺——在签署认购书之日起至项目售罄期间,如果进行降价,准业主就有权要求退差价。
虽然项目最终售罄,承诺的保价期也就没有更多的意义了,但在开盘之前给出承诺,还是会间接给意向客户释放更多的购房信心。
总的来说,项目是踩准了政策时点和时机,加上有深高北的学区加持,周边配套所见即所得,才有这样的表现,放在其他项目身上则未必。
可以看同期的其他新房项目,开盘数据,大家都有目共睹。
不过,很多人觉得这是深圳楼市的烟雾弹,“日光”有水分,疯狂过后有可能留下的是一地鸡毛,个别楼盘并不能代表楼市整体信号。
是不是烟雾弹,其实一两个月后便能见分晓。
接下来的一两个月是否出现工抵房、留存房,官方的递补选房等情况,才是检验时刻。
因为项目本身官宣登记客户是888批,到了真正选房阶段就只有744批客户,说明有144批客户要么放弃了冻资,要么不符合购房的资格。
但深圳目前购房资格、银行审核的流水等已经很宽松,所以相信这些客户更多的是主动放弃参与选房,代表了一定的购房心态。
其次,项目并非没有短板。
比如项目占地面积小,容积率高,园林不大,绿化覆盖率只有20.01%,小区活动空间一般;
比如产品除了住宅,还包含了1栋酒店,部分住宅户型也有遮挡;比如79平小面积户型设计舒适度有所欠缺,空间分配显得局促,97平户型餐厅靠近厕所门口。
深圳过去的“日光”项目并不少,如曾经的宝安的领航城三期、网红盘万丰海岸城、龙岗是保利勤诚达誉都、南山的半山臻境,都是炙手可热的日光楼盘,但能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有多少?
所以,“日光”过后,更需要的是冷静思考。
“日光”诞生,是项目热销的表现,但是不是就代表楼市已经复苏了?
事实上,现在新房和二手房冷热不均,项目与项目之间都有天壤之别。
单独的日光个案谈复苏,为时尚早,还需要有更多的信号叠加在一起才能有所表现,比如新房全面收回折扣,比如二手房成交量拉升等等。
目前大家都还是保守的态度,都在等待更好的买房时机,更好的项目。
因为大家手中并不是真的缺钱,而是都拿着筹码等待合适的时机。
看看我们的居民存款增加情况就知道了。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8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303.2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前八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88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5万亿元。而现在的居民存款余额是2015年的3倍。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造成楼市现在不振的原因就是大家主动去杠杆,不消费,不投资,拼命储蓄,担心失业和养老,才带来了最近两三年的房价回落。
所以,一旦时机合适,相信大家会立马转向。
但目前从宏观的环境变化来看,房地产调整带来的收缩是比较明显的。
最近,讨论的比较热的是,能否用股权财政替代土地财政,实现经济驱动的转型。
其实这个问题都不需要怎么讨论。
就体量而言,股市暂时还接不住楼市的资金。
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2023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57996亿元,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
从过去10年的数据看,即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滑,也依然还有五六万亿的规模,能占A股市总市值的6%左右(10月A股市总市值约95.87万亿元)。
即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规模下滑,但对国家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也依旧达到20%左右。
很多城市每年出让土地的收入都是上千亿规模,中国股市五千多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值140亿元,如果去掉这部分的收入,那么这些城市每年就需要创造几十个上市公司,否则就抹不开了。
所以,无论怎么走,都很难找到一个比土地出让规模更大的容器。
这就注定了,无论房地产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是头等大事,解决难以为继的土地财政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有把楼市稳住,才能谈更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地方债务。
所以也可以看到,周末10月12日的新闻会议,最终强调的还是化债。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我们的部长表示——
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相关政策待履行相关法定程序后再向社会做详尽说明,这项政策是近年来出台的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措施,这是一场及时雨,将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压力。
换成大白话就是,任何相关的支持政策,最终都是围绕着地方化债展开,力度也是前所未有。
所以,要不要继续参与楼市,大家心里都有数,只不过是看时机、看城市、看项目而已。
作者 | 飞天小女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