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红书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以170亿美元(约合1200亿元)的估值出售了一笔老股。这一估值相较于今年《2024全球独角兽榜》披露的1000亿估值有所回升,但仍未回到2021年11月披露的融资巅峰状态。
据悉,本轮融资由DST Global领投,红杉中国进一步增持,高瓴、博裕资本和中信资本也参与了投资。值得注意的是,DST Global是一家在社交媒体和网络服务领域有着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集团,其投资策略与小红书的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小红书此番估值回升,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公司财务指标的改善。数据显示,去年小红书的营收同比增长85%,达到37亿美元;同期,小红书的净利润为5亿美元,同比扭亏为盈。尽管已经实现盈利,但小红书仍面临与其他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差距。
作为互联网赛道名列前茅的独角兽,小红书曾获得过多轮融资,背后站着阿里、腾讯等巨头。然而,至今小红书仍未成功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早在2018年,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就曾表示有意在未来2到3年内完成IPO,但至今仍未实现。
除了上市进程的不确定性,小红书还面临着如何平衡内容社区与商业化之间的问题。为了寻求新的解法,小红书不得不加快脚步进行调整。然而,裁员以及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等一系列动作,却难掩小红书当下的焦虑。
一方面,小红书希望能在效率方面有所提升,比如追求更高的人效比;另一方面,小红书也试图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能在业务层面取得更多实质性的突破。然而,与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相比,小红书的电商规模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此外,作为内容平台起家的玩家,小红书还急于摆脱过于依赖广告业务的营收结构。据广发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小红书80%的营收源于广告业务,其余大多为电商业务。如果不能构建更为合理和健康的营收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小红书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
面对种种挑战和不确定性,小红书需要更加谨慎地考虑每一步的发展策略。追求有质量的变革才是关键,否则容易导致“病急乱投医”的结局。未来,小红书能否在商业化与内容平衡之间找到最佳路径,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仍需时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