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钱包:tpqb.pro-核心功能技术在佛教中的天文与历法专场,共有6位学者发言。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首先讲述对佛经中出现的科学用语,如:三界、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数、劫的理解,并提出借助科学知识的理解来探究佛经中哲学思辨内容的可能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纽卫星在佛教典籍中涉及宇宙学、星宿体系、时节、历日、昼夜时分、日影长度等天文学资料的基础上,指出其保存形式、特点、可靠性及功能性等问题,并对其源流和对中国本土的影响展开讨论,强调这些天文学资料是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天文学交流传播的重要证据。纽卫星最后还提出从佛教天文学资料出发,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多学科、多语种综合研究的期待。北京外国语大学周利群从早期汉译佛经对天文、历法、卜辞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出发,研究历史时期宗教中国化问题。周利群强调,汉文译者增加《摩登伽经》原本中没有的罗睺和计都,进而形成九曜概念等因地制宜的做法,是古代科学技术知识在宗教中国化过程中所采取的传播策略和方法。上海中医药大学宋神秘重点利用唐晚期《七曜星辰别行法》、日本奈良藏《炽盛光佛顶大威德销灾吉祥陀罗尼经》(972年)、高昌胜金口石窟出土回鹘时期(866-1383年)的星宿图壁画和藏于日本京都教王护国寺的《火罗图》(1166年)四份唐宋时期佛教文献,讨论其中有关二十八宿的星点图和星神图问题。宋神秘指出,这四份佛教文献将中国传统的星点图和源自域外的星神图结合,赋予了星点图不同于以往的纯粹天象意义,类似于星神图的神力。复旦大学梁辰雪以日本阴阳道祭祀中围绕北斗信仰展开的以属星祭为中心的祭祀仪式的祭文为研究对象,指出日本阴阳道属星祭从“祭文旧草,皆为内典”的早期形态发展到更具本土性的倾向,均与佛教的影响有关。西藏大学拉毛吉通过分析藏历中不同时间尺度的划分标准,指出无论是小单位时间比如一日内的时间是以健康成年男性的呼吸节奏——“息”为准则,还是大周期的时间比如“劫”,都与呼吸训练(密宗修行)密切相关,进而认为天体这个大宇宙与人体这个小宇宙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似性、协调性与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