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未来或每十年减少一百万出生人口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末,中国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是1961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1月1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发展报告2023》,报告指出,过去12年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已相继达到峰值,目前总人口正处于峰值期,预计在未来长时间内将呈现下降趋势。
报告认为,未来出生率可能将延续较低水平,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结婚年龄延后,2010-2020年,中国初婚平均年龄从24.9岁升至28.7岁。
二是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调查显示,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从2017年的1.76个下降到2021年的1.64个,其中“90后”“00后”分别仅为1.54个和1.48个,呈持续下降态势。
三是育龄妇女减少,未来15年内15~49岁的生理育龄妇女规模年均减少286万人,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社会传统文化影响,实际育龄在20~40岁,实际育龄妇女将年均减少191万人。四是不孕不育比例偏高。
报告进一步分析,中国的出生率持续下滑,这一趋势预计将成为主导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长期因素。据此预测,未来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将大约每十年减少一百万。
报告称,中国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人口素质提升等趋势性特征。面对人口总量和结构的重大变化,建议实施包括延续人口数量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五方面战略举措,创造条件使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最小化、正面影响最大化、不确定影响尽可能转化为正面影响,以全面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龙年或迎生育小高峰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表示,2024年是龙年,中国人对生肖偏好非常明显,上一个龙年也就是2012年时就有一个生育小高峰。综合来看,2024年的生育率有望提升。“少子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育水平都比较低,这是规律。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大概为1.05。翟振武认为在全面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落地后,未来有望回到1.3左右甚至之上。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表示,国际经验表明,人口负增长最初时期常伴有人口增减交替的波动。按人口规模性变化和“三年疫情“影响,2023年人口负增长会比2022年更甚,但2024年,生肖龙年和“三年疫情”生育反弹,人口负增长可能缓和一些。
原新近日在《有识》栏目指出,长周期的少子化和长寿化是导致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但中国有提振生育率的可能性。不过,如果想让生育率在短期之内能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难度是非常大的。
原新指出,未来30年,无论生育率高与低。总人口下降的速度是相对温和的,这是人口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但从更长周期来看,如果生育率提升得不好,越低的生育率,总人口远期的减量就越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