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2023金融强国·养老金融论坛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聚焦人口老龄化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知名高校的数十位嘉宾出席,共同探讨老龄机遇和挑战。
在主旨演讲环节,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老龄化社会呈现五个特点,归结为五个关键字:快、多、偏、缺、薄。“快”主要是我们的老龄化程度非常快,基本上高于发达国家两倍;“多”是我们的人口基数,204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亿;“偏”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人口结构、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地区性存在差异;“缺”主要是指未富先老,现在老龄化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资金缺口非常大,社保基金其实很难解决未来加速老龄化后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薄”主要是我们的医疗基础,老年的服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每百万人医院的数量以及床位数量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
周瑾表示,以往更多金融机构关注的是产品端,但从实际来看,老年人养老的生态需求是十分多元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生活需求、健康需求和金融需求。从供给侧改革来讲,各类机构应实现优势互补,甚至不同行业的能力也需要整合起来,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多层次、有地域特性的养老服务需求。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从养老金融的生态需求出发,改革我们金融机构的供给侧能力,共同发力。老龄化大社会下面呈现出五个特点:快、多、偏、缺、薄。“快”:老龄化程度非常快,基本上是高于发达国家的两倍;“多”:2040年老龄人口将达到4个亿;“偏”: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地方的人口结构,包括生活习惯不一样,所以导致了地区性存在一些差异。北京、广州这些城市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缺”:资金的缺口非常大,社保基金其实很难解决未来加速老龄化以后这些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薄”:老年的服务能力相对比较薄弱,每百万人医院的数量以及床位的数量实际上是相比于一些其他的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
从老龄化社会养老金融的需求出发,老年人生态需求多元化:生活需求、健康需求和金融需求。金融需求更多的是关注金融产品属性方面,但是生活需求和健康需求,往往是我们在谈到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这样一个话题当中涉及到更多。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关注有品质的养老生活,比如学字画、农业、渡假养生等等方面。健康需求,围绕着老年人疾病和身体的抵抗力问题,在营养、康复、医疗、健康管理的需求增多。
从最狭义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每年1.2万,以及中国的7千万左右的纳税人群。但很多农村人口这些刚需人群,即便他的收入没有达到中国最低的个税缴纳标准,但一定会为老年以后的支出、支付、服务的购买做一定的储备和安排。到2030年,中国养老金融的市场规模预估最高可能会达到40万亿。
在中国广大的地域里面,不同客群健康老龄化的需求也存在非常个性化的需求。长寿老人70岁以上的,他们关注的是养生;活力老人小于65岁,他们关注的是养神,希望能够健康有活力的生活,社交、娱乐、老有所学。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产生了很多特定的老年人群,包括城漂老人,他们希望关注社交、娱乐、心理疏导。不同特性的老人诉求不同。另外,在大湾区广东地区他们的生活习惯、家庭观念,也体现出跟北部,或者跟上海、华东地区很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养老金融生态需求端归为三种属性:
第一是最常见的就是金融属性,核心就是一个复利原理,不管我们做长期储蓄还是做投资,尤其是我们的基金、储蓄产品或者是养老目标基金等等,这些都是金融属性非常明显的;第二是服务属性,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护理服务;第三是技术属性,一种是康养、长期护理等特定的养老服务领域技术门槛比较高,二是现在数字化的程度,包括尤其是远程从情感上得到的需求的满足,包括远程的视频、增强现实的技术,原宇宙,一些情感上的诉求可以通过技术方式解决。
供给端,从发展理念到驱动因素,包括时间周期、建设方向、服务对象、需求洞察以及供给方式等等,都要做相应的改变。
一是产品驱动,未来更多的要转向服务驱动。原来更多关注的是短期或者中短期,未来需要考虑到二十年、三十年的长期金融服务。服务的客群方面也要相应地做聚焦,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收入和背景情况的养老需求不一样。还有我们的供给方式,原来单一依靠于产品或者功能的供给,未来要整合多方的生态能力,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不光是金融机构,可能未来还有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服务机构,包括一些科技公司,综合的能力整合起来,才能给我们的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是国民经济。金融强国实际上我们要以金融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把这些生态能力整合起来,尤其能够跟我们的养老需求支付端对接,真正满足居民养老的诉求,这是我们认为在供给端发力的核心逻辑。
三是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个人养老金账户刚被推出时,实际上最有先机的还是银行,它借助于网点和渠道,以及在客群基础的优势,在开户端、账户端牢牢地能够把握住客户。银行在整个养老金融的供给端会把持一个所谓的“入口”的地位。尤其是现在依托于银行理财子公司,也能够更多地丰富产品供给,除了传统的养老金储蓄产品以外,有很多的养老理财产品,其实从现在的产品数量来讲,最多的其实也是银行的供给。
四是券商,券商最强的主要还是突出在投研以及投顾方面的能力,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财富养老规划。券商的短板的确在它的渠道,更多的还是依赖于银行或者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一些渠道展业,所以它的服务传递,实际上他自己的渠道相对弱。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投资策略和相关的资产研究,尤其是对于二级市场、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的把握,对于我们养老金融的保值增值,基金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基金的特点在于金融属性过于突出,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相对偏弱,产品最终体现在符合收益率。个人养老金账户推出这一年多,投资人因为投在养老目标基金出现了一些跌破净值的情况,导致未来的基金在发力养老金的时候,可能短期会受到一些质疑。但是公募基金的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渠道上跟券商类似,它的销售渠道、服务渠道相对受限。对于信托公司而言,应该说目前参与养老金融的还是处于一个初步阶段,信托因为自己本身还在转型过程当中,但是信托有自身的优势,包括它的独立账户特性,有风险隔离的属性,可以实现在养老和财富传承方面更灵活地做定制,本身带有一定的私募特性。不足就是现在信托行业自身的发展也遭遇到很多的挑战,未来它的发力方向不同。所以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信托公司跟保险公司在发力养老金信托的业务模式,我们认为它未来也是参与养老金融供给端很重要的力量。
五是保险公司,包括保险资管机构。他们更多的是以保险产品作为核心,尤其是未来会牢牢地发力支付端。因为保险相比于前面几类金融机构,它的产品久期更长,而且会更多链接在支付端、提取端的场景,能够更好地布局大养老。最近这五六年大量的保险机构在布局养老社区、康养机构,甚至一些康复医院、健康管理科技公司等等,做大量的生态布局,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个性化的优势。当然保险的劣势现在在于它的投资能力可能相比于其他几类机构会偏弱一点,而且目前我们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利好,就是产品某种程度上还有一定的保证收益。今年上半年一直在炒停售的3.5%预定收益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讲当然是好的,但是对于我们的供给端金融机构而言,这个其实也有巨大的利率风险的承担,这个其实也是行业里面最近几年一直在热议的利差损,潜在对于行业的风险会有多大的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归结为五类,金融机构各有自己的优劣势。从整个供给侧的改革来讲,我们认为应该说这五类机构大家要能够更多的优势互补,寻找可以合作的空间,尤其是产品端、服务端,在账户、服务能力、不同期限搭配、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选择,保险有一定的保底收益,安全性很高,基金或者信托的收益率从长期来看能够更高。对于银行而言,这种养老储蓄产品能够更容易被投资人接受,而且也能够跟我们的账户更直接、便捷地链接。总体来讲,我们认为未来要做好这篇大文章,一定是各类金融机构更好地通力合作,从金融、服务、技术三种属性出发,形成互补。我们也把五类机构在渠道、安全性、投研能力、产品多样性、收益率,金融服务属性和技术属性方面也做了直观的比对,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合作的空间。而且这个不局限于在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未来可能要更多地整合线下的一些服务机构,医院、诊所、养老机构、科技公司,甚至一些地产等等这些不同行业的能力整合起来,满足我们前面提到的老龄人口多样化、多层次、有地域特性的一些养老服务的需求。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如果关于这个话题有更多希望能够交流的话,也欢迎大家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