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基金2024年度投资策略会在沪举办。在经历了近年来的市场波动后,公募基金作为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应该如何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要?围绕这一核心命题,中欧基金多资产及解决方案团队(以下简称“多资产团队”)在策略会上给出了自己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思考。
追求目标明确 风格清晰的解决方案
过去几年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投资者带来了许多挑战。基金行业曾试图通过“固收+”的产品形态满足客户诉求,但依然有空间可以做得更好。宏观环境的变化意味着单一资产或者一个单品已经无法解决投资者的诉求,未来需要给投资者提供一个目标明确、风格清晰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这对于机构投资而言,不仅是经济表现和政策力度的判断难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投资目标、投资起点、投资方法该如何进化。
面对错综复杂的投资环境,投资目标是仍旧追求高赔率和高弹性,还是更加关注高胜率和确定性?投资起点是仍旧以预期收益为导向,还是以风险预算作为出发点?投资方法是仍旧依靠基金经理的个人主观能力,还是转向团队作战、主观结合量化的系统化投资?针对这些问题,中欧多资产团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多元背景专业分工 组建多资产投资强队
“多资产及解决方案”从命名开始便意味着多环节的分工与协作,不再是简单的股债分仓管理,也不再是某一位基金经理单打独斗。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默契的团队。
在圆桌对话环节,多资产及解决方案投资部总监黄华给出目前团队成员满足的三大要求:多元化背景、量化思维、系统化认知。
首先是多元化背景。从债券、股票到混合资产,从专户、公募到FOF,从主观、量化到风控,从个股个券的研究到宏观配置研究,团队成员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涉及,且各有专长。
其次是量化思维。量化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和协作方式。通过量化找到策略与因子之间的关系,规避不同资产间基金经理沟通容易鸡同鸭讲的问题。用量化作为部门内沟通的语言,提高部门内的协同能力。
最后是系统化认知。对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有高度共识,保持目标一致性。
多资产团队就是按照这样严格的要求,集结了一批年龄相仿、目标一致又经历各异的投资骨干:华李成擅长大类资产配置,许文星把握权益投资策略,张学明关注策略开发和投研平台的搭建,向蔼旭专注风控和绩效归因、许光宇跟踪海外市场和资产配置。每位成员的工作有分工也有重合,单个基金经理不站在台前,而是更多服务于投资流程中的某一个环节,站在“解决方案”的幕后,力争实现资产管理“从单一策略到多策略,从单一基金经理到工业化生产”转变的创新工作模式。
打造系统化投资流程 向工业化生产迈进
“从单一策略到多策略,从单一基金经理到工业化生产”是系统化投资进阶的必由之路。具体来看,系统化投资流程包含了明确的投资目标、合理的资产配置、多元的策略组合以及清晰的绩效归因,整个投资决策流程高度标准化、强调纪律性。三位团队成员基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分别聚焦资产配置、权益策略、量化生产三个方向进行了分享。
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是解决方案的重要基石。华李成指出,团队并没有采用资产作为组合配置的基石,而是使用各类策略作为组合配置的基石。从策略的角度出发,实际上增加了投资的宽度,使得公募基金能够在相对有限的资产类别情况下尽可能找到多元化的收益来源。“资产配置更多是用来守住下限,也给我们提供了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的方法论体系,成为基金管理人与客户沟通的桥梁。”他表示。
那么如何从纷繁多变的市场中提取出清晰稳定的多元化权益策略呢?这关键的一步由深耕权益投资多年的基金经理许文星来完成。他指出,从商业模式来看,能够长期创造出超额收益的企业可以分为:质量、景气、价值和红利四类,这也构成了多资产解决方案的底层策略。“当映射关系相对充分、逻辑自洽之后,我们可以采用量化的方法,把最重要的核心变量总结出来、抽象出来,归纳成投资范式、投资风格、投资框架,变成smart Beta。”他坦言,在快速流变的市场中,单策略迭代很难做到精准的风格轮动,但通过负相关的底层策略配置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主观策略的逻辑,下一步就是以量化方式生产。这是团队里的“量化专家”张学明最擅长的工作。他曾在某优秀百亿私募担任投资部总监和合伙人,对偏流水线、工厂化的私募生产模式十分了解。他加入团队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搭建更高效的生产模式,包括策略生产平台、业绩归因平台以及引入和应用新技术。由于私募模式并不完全能匹配公募大众理财的需求,比如私募更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持仓周期短、换手率高、黑盒化等,张学明做的改变就是从单一短期收益驱动转向获取多维度长期收益;从黑盒化走向透明化,主观与量化深度融合,实现更加清晰的收益特征,力争为投资者实现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的收益。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其中的观点和预测仅代表当时观点,今后可能发生改变。未经同意请勿引用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