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上午,2023金融强国·养老金融论坛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以“聚焦人口老龄化 金融助力共同富裕”为主题,系启航·2023金融强国论坛上唯一一场以“养老金融”为主题的论坛,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知名高校的数十位嘉宾出席,共同探讨老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推动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催生了养老金融新需求。
正如金融界董事长张斌在代表主办方致辞时表示,“养老一事不仅是国事,也是家事”,他强调,“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养老金融的发展。”
论坛的嘉宾致辞环节,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对养老金融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王忠民建议,针对部分流动性就业人口退出劳动过程的情况,一定要进行宏观补贴;对一些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障费用欠缴问题要用政策进行有效减免;此外,要找到养老投资新的模态,在投资环节给足红利支持和政策支持。
在主旨演讲环节,与会嘉宾根据实际情况对人口老龄保障问题提出了思考。
农银人寿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梅励表示,近年来我国社会家庭人口结构出现巨大变化,家庭的小型化促使护理失能老人方式发生了改变,在此背景下,探索建立长护险制度成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困局的重要部署。
建信基金副总裁陈正宪则着眼于长期,对养老投资提出了思考。他指出,“现在面临的是产品选择太多而不是太少,建议可以简化思考流程,考虑的多不如找一个试着用,在过程中了解养老税收制度是什么、养老产品是什么,第三支柱是怎样的安排”,他还强调,“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养老的这10年、20年、30年旅程与大家息息相关,所以不管有什么样的考虑,现在种下这棵树都为时不晚。”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以往更多金融机构关注的是产品端,但从实际来看,老年人养老的生态需求是十分多元的,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生活需求、健康需求和金融需求。周瑾建言,从供给侧改革来讲,各类机构应实现优势互补,甚至不同行业的能力也需要整合起来,满足老龄人口多样化、多层次、有地域特性的养老服务需求。
为聚焦“提升养老金融机构能力”这一理念,本次论坛还设置了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原副主任、教授朱俊生担任主持人,与来自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机构和康养服务机构的五位杰出代表进行了深度对话,共同找寻养老综合解决方案。
作为一家新兴主体,爱心人寿在康养方面布局毫不逊色,保险+医养领域探索也很充实。爱心人寿副总经理方超表示,公司必须通过差异化、专业、特色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当然也才能反馈于社会,具体实施的路径就是“医康养保”,包括引入医疗集团作为公司大股东等,也有着强强联合的美好愿景。方超还表示,“金融一是篇大文章,养老产业是一个难题。但是如果聚焦起来,我们是送温暖,不是要全天候照护,我们要从一点来做起、从一类人群做起,不要贪图全,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可以慢慢开启的。”
复星康养产业集团战略投资部总经理李梨花在圆桌讨论环节表示,复星康养背靠复星集团,于2012年成立,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初步在机构、居家和社区层面分别建立起不同的护理服务和运营能力,打造了不同的产品品牌。她强调,“养老行业除了金融板块需要很多资金支持外,也需要复星康养和业内其他同行来做更接地气的最后一步服务支持工作,共同把产业生态做大,真正给老年人提供更高品质服务,解决他们的各类需求。”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养老金业务总监陈晓东则聚焦第三支柱养老金业务发展,提出了几点开放性建议。他指出,从制度本身来讲,希望能够尽快扩大试点,或在全国范围推广,同时放宽个人养老金制度参与门槛;在领取环节,希望能进一步丰富相关场景,并减免掉3%的税;在购买环节,可以形成统一平台,让老百姓在平台上对各种产品进行比较,便于不同产品间竞争优势的显现;在投教方面,各方要把养老投教真正推行下去,不仅是为培育市场,也是为建设整个生态。
明亚保险经纪营销中心助理总监刘存鑫表示,医养不分家,以前我们常把医疗险作为一个医疗费用单独的支付手段,但未来更多的要将其作为覆盖医疗风险的支付工具,因为医疗风险是多元化的,有医疗费用、医疗稀缺性、医疗个性化需求,未来的商业医疗险对于缓解基础医保方面压力等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嘉实基金FOF投资部基金经理唐棠指出,资管机构看起来高大上,但是有三个标准动作是一定要做的:资产配置、风险管理和投教服务。他强调,伴随去年个人养老金落地,每个人突然就增添了一份责任,即管理自己的养老金,但绝大部分人没有任何投资经验,这一块其实是非常空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