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今天公布的Q3财报,延续过往的风格,先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特斯拉强大如斯,依然难逃行业规律。"
特斯拉整体的息税前净利润率(也就是财报上的Operating Margin)7.6%(上季度9.6%)。
PS.这里顺便多解释一下,财报里面通常会看到三个利润率,
Gross Margin = 销售收入 - 销售成本
Operating Margin = Gross Margin基础之上 - 运营开销
Net Margin = Operating Margin基础之上 - 债务利息 - 税费
另外,还有一个随处可见的Adjusted EBITDA,可以不看。我更愿意称之为bullshit,做投资需要事实不需要心理安慰。
汽车部门毛利率(含碳积分)18.7%(上季度19.2%)。
公司整体毛利为45.3亿(上季度45.1亿),营运净利为23.9亿(上季度26.6亿)。
自由现金流8亿(上季度10亿)。
·
下面更新一下具体经营数据的长期趋势线。
—— 收入、售价与毛利 ——
特斯拉明显的需求遇到瓶颈了,特别是在占全球新能源销售量60%以上的中国市场,遇到了非常激烈的竞争。
回到2020年在需求爆发+竞争平缓期,企业销量爆发的同时单车价格还可以涨,形成双击。现在到了2023年在需求平稳+竞争激烈期,企业要努力维持销量不下降的同时单车价格还要降,形成双杀。
汽车行业的爆款很难维持高毛利,至少不太可能在产业化和工程化这块形成护城河,软件和生态这块又还没有特别好的例子来证明。
特斯拉面临的问题是国外那么多的超级工厂,形成了产能高、生产成本高,但市场渗透率突破得慢的局面。
产能高是因为美国有两家超级工厂、德国有一家超级工厂;生产成本高是因为当地的人工成本高,所有的东西无论是直接人工还是采购的物料都会随之水涨船高;而市场渗透率就相对比较复杂,因素很多,政策、习惯、观念等等。
特斯拉很可能会发现德国的生产成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会比直接从上海出口加上欧洲的进口税都要高,所以放缓了提产日程。但这个超级工厂可能就是个战略工厂,是为了欧洲提高进口关税时准备的。一旦提高关税,德国生产就可以派上用场,而到时再想着新建一个则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跟当地的谈判地位也会不一样(因为当地知道你不得不建)。所以,这个工厂目前看来更像是特斯拉买的保险。
这个困局是汽车行业常常会遇到的,主要因为汽车行业能拉动的GDP和上下游产业链很大,大到足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程度。所以,国家往往希望开放市场的同时也来建生产。但这对企业来说就不一定是好事,两个工厂就要两套管理班子,两套资产,两套供应链,应对两套当地的各类繁杂事务。
—— 运营费用 ——
—— 利润 ——
—— 生产资产效率 ——
—— 研发投入效率 ——
很多事情是行业特性就决定了的,特斯拉强大如斯,依然难逃行业规律。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技术清教徒,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