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7月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生态环保厅在解答新修订的《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文件时表示,山东省大气传输通道城市10家钢铁企业产能全部转移退出,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应急对经济社会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坚决不搞“一刀切”,新修订了绩效考核等级。
近年来,山东等北方几个钢铁大省的粗钢产量较高,减产或者增产的消息格外引人关注,特别是近年来这些区域环保问题突出,产能置换或重组较为频繁,市场一旦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钢材价格出现波动。随着山东省钢铁产业持续了5年的产能置换逐步收官,大气传输通道城市钢铁退出,特别是此次山东省修订了企业绩效等级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不搞“一刀切”,未来山东钢铁企业受各种环保限产因素的影响或将逐渐减少,企业生产预期稳定。随着产能置换完成,山东钢铁企业的环保水平、成本优势、产品结构等优势也开始显现,山东将实现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将梳理近5年来山东主要钢铁企业产业转换的前后过程,供大家参考。
一、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是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一部分
2018年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的通知》。该文件是十九大后获批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10月底,山东省发布了《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明确了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为相关制造业的产业调整和升级指明了方向。接下来的11月,山东省就钢铁行业的调整和转型发展专门制定了《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规划(2018—2025)》(以下统称《规划》)。
《规划》明确提出了严控钢铁总产能计划。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大幅压减转移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地区的钢铁产能,在确保日照、青岛、临沂和莱芜、泰安空气质量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将目前分散在12个市的钢铁企业和钢铁产能,逐步向日—临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和莱—泰内陆精品钢生产基地转移。到2022年,济南、淄博、聊城、滨州等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企业产能退出70%以上,将青岛董家口、日照岚山、临沂临港等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提升到50%以上;到2025年,传输通道城市和胶济铁路沿线地区的钢铁产能应退尽退,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提升到70%以上。这也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一个专门指导省内钢铁产业调整的规划。按照规划,山东省钢铁产业相关建设项目在2019年拉开了帷幕。
二、山东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公示了相关方案 产能置换项目逐渐落地
2018年至今,山东省工信厅按照《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和 《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要求,积极落实产业政策,先后公示了省内多家钢企的产能置换相关方案。
2019年开始,产能置换相关项目先后动工建设,截至2022年,莱钢永锋、石横特钢、鑫华特钢、永锋淄博等公司完成了项目建设、相继投产。2021年4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全省落实“三个坚决”行动方案(2021—2022年)》,该文件进一步明确:到2022年,山东省转移退出炼钢产能2141万吨、炼铁产能2238万吨。其中,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不含济南市莱芜区、钢城区)钢铁产能原则上全部转移退出,合计炼钢产能1886万吨、炼铁产能1975万吨;通道城市外炼钢产能255万吨、炼铁产能263万吨。 2021年退出炼钢产能465万吨、炼铁产能507万吨;2022年退出炼钢产能1676万吨、炼铁产能1731万吨。我们也观察到,也有一些项目进展缓慢,或将延续到2026年,例如日照钢铁、山钢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项目在2022-2023年才相继公布相关产能置换方案。
表1:山东省近年来产能置换项目情况
来源:山东省工业与信息化厅
三、山东钢铁产能置换意义重大 影响深远
影响1:产能无序扩张局面得到解决 产量将逐步稳定
一直以来,政府层面也在不断的统筹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加快产业布局调整,早在10年前山东省就专门出台过类似的文件,专门就火电、钢铁等高耗能企业提出要求,明确了合理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布局、结构与规模,内陆地区不再新建钢铁企业,重要环境保护区、严重缺水地区、城市建成区逐步削减现有钢铁企业产能,但是一直未能实现。此次产能置换过程,从政策执行来看,是较为坚决的,各个项目3年内实现落地,山东大气传输通道城市钢铁产能全部退出。
此外,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山东关于产量问题的表述。我们也关注到,山东省工信厅进一步明确了山东全年粗钢产量控制在7600.3万吨以内,除了各企业的产能以外,2021年开始对各个企业的产量也有了明确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产能确定、产量不稳定的局面,有效解决了近十年来产能边减、产量边增的尴尬局面。截止2022年山东粗钢产量已经从2020年的峰值7900万吨下降至7600万吨水平,粗钢产量进入稳定期。
图1:近10年来山东省粗钢产量几同比变化(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钢联数据
影响2:环保等突出矛盾得到解决 企业生产预期稳定
7月初,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介绍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消除重污染天气的重要措施。还进一步明确了山东省将最大限度减少重污染天气应急对经济社会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坚决不搞“一刀切”。本次修订进一步细化、完善了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绩效分级和差异化应急管控要求。将绩效分级由原来的A、B、C三个等级调整为A、B、C、D四个等级和引领性、非引领性企业标准。修订后各级别的边界更加清晰,差异更加明显。其中,A级和引领性企业,即行业内大气污染防治标杆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不停产不限产,不受减排要求限制,可以采取自主减排措施。
此次产能置换过程中,企业经历的不仅仅是产能重组,还有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环保设备的空前高投入,更尤为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山东省摸清了钢铁产业的“家底”,现在各个企业生产严格按照产能和产量要求落实,同时结合绩效分级进行生产。在困扰钢铁行业多年的环保等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山东钢铁生产将进入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
影响3:生产效率提升 成本优势开始显现
山东钢铁产能置换过程中,除了一些企业实施异地搬迁、减量置换产能外,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高炉呈大型化发展趋势。此前,山东工信厅公布的7个产能置换项目中共计退出28个中小型高炉,共计新建12座新高炉,新建高炉容积率在1350-3000m³之间。高炉大型化不仅是降低高炉生产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还为山东钢企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企业竞争力。经过本轮产能置换,山东钢铁企业势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影响4: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同质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山东省产能置换过程中不仅仅是对高炉产能置换提出明确的规划和时间表,在具体产品上提出指导意见,强调了“先进钢铁制造”和“精品钢”。要求高端钢铁产品供给水平要明显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能源装备等领域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进步明显,到2025年,合金钢(含不锈钢)比重提高至20%以上。根据这几年下游需求的变化,山东钢铁企业在高炉调整过程中,也在对产品结构进行主动优化,实现产品的升级和迭代。
根据笔者测算,2023年之后,山东板材型钢品种产能4500万吨/年以上、占山东市场成品材产量的50%以上,而建筑钢材品种产量下降的最为明显,将从近2020年的2800万吨下降到2000万吨以下,此外优特钢的产能也将小幅下降至1500万吨水平,其他小品种产能变化不大。从品种的调整来看,调整的很是及时,在某种意义上讲山东钢铁产业调整更具有前瞻性,特别是在房地产行业调整、建筑用钢需求下滑之前抢占了先机,为整个钢铁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再度回顾近5来山东钢铁产业产能置换过程,可以看出山东省从战略布局的高度为长远发展下了一部大棋,《山东省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规划》得到顺利实现,这也为山东10多年来在落后产能淘汰与现有产能整合、环保和经济发展问题的摸索与实践话下完美句号。随着产能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山东钢铁产业产品优势将得到明显加强,不仅仅是为全省的制造业“大省”到“强省”转换添砖加瓦,也将为下游制造业提供更加充裕合理的物资保障。山东省钢铁产业产能置换为山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国钢铁行业转型做出了表率!
未来10-20年山东钢铁产业大格局已经确定,山东钢铁产业已经走在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