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的创业投资市场面临怎样的困境,当前融资有多难,大模型创业还有机会吗?2023长江独角兽峰会期间,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在同百度财经等交流时透露,今年主流投资人出手更加保守谨慎,红杉、高瓴等头部VC机构的投资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80%;募资难、投资难、退出难,难于上青天,整个市场跌至冰点,可以说是从业以来最难的一年。吴世春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今年在可可托尔滑雪的时候,在雪道上碰上一个同行,“他以前是一个美元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现在转做滑雪教练了。”
天使投资人的身份之外,吴世春最近多了一个“脱口秀演员”的新标签,今年5月,吴世春的一个脱口秀视频在创投圈刷屏,"为了抢项目学会了喝酒,为了去政府募资学会了掼蛋……以前出差去北上广深,现在去县城,这是下沉了”吴世春自嘲背后,既是投资人的真实,也是当下创投圈的无奈。
以下是对话实录:
头部机构投资金额下降80%,有美元基金高管转行做滑雪教练
外界一直说这两年投资圈很难,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投资金额下降42%,投资数量下降了37.5%,但有人觉得比预想的好,行业到底怎样?
吴世春:为什么会说比预感的好呢?因为预感一般就是人的体感。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经济温差,普通人可能觉得经济不好,但如果从统计数据来看的话,还有5.5%的增长,因为现在国资在发挥更大的投资作用。另外,现在外贸出口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和锂电池还是在高歌猛进,但这些可能跟我们所处的行业没有那么强的关联性。所以说,比预感好也正常。
从圈子里一些交流看,那些知名投资人,可能投的更少。我有一个数据,红杉、高瓴、IDG等投资的金额、数量,大概是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下降较为明显,但因为还有大量国资背景直投,普通人可能没感知到,只是体现在数据里。所以,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特别是主流的投资人,他们出手更加谨慎,更加保守,结果就是创业者会觉得融资难,市场接近冰点,可以说这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最难的一年。现在社会LP数量较少,政府背景资金占了整个人民币市场的70%,美元融资比去年同期降了90%,而且我觉得几年内都看不到好转。
作为创投机构,今年募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非常困难,梅花创投主要投哪些赛道?
吴世春:今年募资的话,确实比以往都要难,但现在更加分化,头部的还能募到资,腰部以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机会了。因为现在政府出资的话,基本上都根据排名来,只会给头部几家,比如说选几家早期的VC给钱。所以,我们作为早期的投资机构,虽然也感觉到难,但还是斩获不少。另外,社会LP处境很困难,因为他们的信心和预期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我觉得他们的信心恢复需要一个比较长时间,需要不断有一些利好出现,才会让他们恢复信心。我们投资赛道主要是“新半军数智航生”: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军工、大数据、智能制造、商业航天、生物科技,基本可以说涵盖了现在主流的热点赛道,我们每个领域里都投到了一些就是头部项目,而且以点到线到面,我们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听说VC不断在裁员,今年投资人失业的情况多吗?
吴世春: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在可可托海滑雪的时候,在雪道上面碰到一个同行,他以前是一个美元基金的董事总经理,现在转做滑雪教练了。然后还有一个饭桌上听到的故事,一个创业者,他本来跟某机构的投资总监保持联系,有段时间那个投资总监一直没有给他回消息,过段时间订了一份外卖,一打开门,送外卖的竟然是他打交道的投资总监。现在行业,可能就是这么一个情况。不过,我觉得这也很正常,就是行业总有起起伏伏,只有修炼成行业头部,你才有生存的机会。
你对美元基金有什么判断,美元基金的投资人在当前情况下还能投什么?
吴世春: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遭到一些同行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确实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无论是从投资还是退出层面,美元的投资空间算不上开阔。
所以,我感觉可投的不多,出海方向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很多人去新加坡转一圈,回来发现在那边除了在游艇上喝喝红酒也没啥事干,也有人看了一圈Web3,骗子居多,真的挺难。
如果美元基金的投资人转岗成为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他们能力结构有什么不同,能顺利转岗吗?
吴世春:我觉得还是那句话,要被社会毒打才会考虑转岗,正常情况下是不愿意转的,现在做人民币投资人,要去跟地方政府沟通落地,还要去一些县城或者一些很偏僻的地方去挖掘水下的项目。反正就是要更接地气,更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不是出没于北上广深的高档酒会或者在酒店看看路演,这个还是差别是很大的,主要是心理上能否接受这种落差。
美元基金,短期内有没有回暖的可能?整个创投市场,什么时候能够回暖?
吴世春:美元基金短期内肯定是没有回暖的机会,其实,回暖的核心在于退出市场变好,目前中国很多好资产都面临“资金堰塞湖”,比如说字节跳动,至少就2000亿美元资金,封在一级市场退不出来。如果能退出的话,这里面至少有一半的钱还可以继续投到早期项目里。另外,原来的教培领域,也有差不多一两千亿美金投在里面,没有退出渠道,只有足够顺畅的退出机制,钱才能流转起来,才会带来信心和更好的预期。现在美股这条路断了,然后港股又没有流动性,就看今年下半年蚂蚁这类公司在港股能不能顺利上市,这个很重要、很关键。
二、中国非常需要在每一个卡脖子领域,都做出国产替代
这两年科技投资赛道有什么变化,资本集中在一些热点项目,会不会出现估值偏高的泡沫?
吴世春:其实热点的话,总是会把很多的注意力和关注力集中在一个方向,但实际上社会发展应该是均衡的。当大家都在看ChatGPT带来的生成式AI爆发的时候,我认为一些新领域赛道,其实同样值得关注,所以我们投资从不盲从热点,就像共享单车、穿戴设备很热的时候我们没投,反而去投了一些看起来很传统的冷赛道,像星河动力这样的公司,反而他们更能经得起时间考验。
你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会考察社会情绪或者说年轻人的一些喜好变化吗?你说的投人心,能不能展开讲讲?
吴世春:社会情绪,本身就会带来消费习惯的一些变化,比如原来国货没有那么受欢迎,现在老百姓更能接受中国的国货品牌。过去几年,这个社会情绪越来越明显,特别是95后、00后,他们是很自信的一代。我们看消费品投资,会很关注他们对年轻人的吸引程度,像我们投的叁省货仓,它就符合现在年轻人线下逛商店,又追求性价比的一种心态。
过去30年里,日本诞生了优衣库、无印良品等知名零售企业,我觉得中国也会诞生很多这样的公司。中国非常需要在每一个卡脖子领域,都做出国产替代,找到中国的替代品很重要。
投早投小是个避风港,在实践中有哪些标准?完全没有盈利甚至营收的公司,会投吗?
吴世春:我们投早投小的话,是希望投到整合式的创新,叫做团队期权。我提了一个概念叫MSOTC(M:管理梦想,造梦者;S:超级销售,把产品卖出去;O:行业老炮,深知行业痛点;T:技术领军,技术牛人合权威;C:内容头部,内容就是生产力)。我很强调三种角色的价值,一是CEO角色,第二是technology,就是技术能力,还有行业老炮也很重要,他知道这个行业的痛点、机会、坑在哪里,这就会避免很多坑,及时抓住一些机会。
第二是超级销售,就是能够在产品可能不完善、不成熟的时候就把东西卖出去,这个能力很重要。很多创业者,老想把一个产品做得很好,尽善尽美才去卖。其实很多产品要在不完善的时候,就要有一些天使客户能够支持你。
最后一个就是content,就是内容头部能力。现在你卖一个产品,不管To B 还是To C,要把内容做好非常重要。不仅得写文案、写故事,还得拍视频、上直播。像我们投的徕芬, CEO就是一个社恐,但他也能够上直播。他一个社恐能上直播,我社恐也能讲脱口秀。
早期,不可能有盈利要求,可能连收入都还没有,但创业者需要有行业老炮的能力,能够有超级销售的能力,能够把内容做好的能力。我们投珞石机器人的时候,他们整个公司就三个人,连办公室都没租,但现在也是机器人里面第一名。我们投星河动力的时候,他们零部件都还没研发出来,更不要说收入了,但它现在可能是最快能上市的中国火箭公司。
三、大模型是巨头的盛宴,未来不是“百模大战”而是“万模齐发”
最近大模型很火,你会用什么标准去考察这些做大模型的公司,哪类公司更有胜出机会?
吴世春:投资的本质,就是胜率与赔率,现在这么多钱、这么多优秀的团队冲进去做大模型,最后谁会胜出,胜出以后,其他没胜出的人,他们有没有被卖的价值?有没有能力投到第一名,投到第一名你能不能赚到钱?大模型在中国的第一名会是谁?我觉得,这是一张明牌,很可能就是已有的那几个巨头,因为他们有应用场景,有钱,有研发,又有决心。而且这种明牌,就是只要知道怎么干的话,对大公司来说根本不用犹豫,能够拉升股价,又能够带动其他产品。
所以,我会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巨头,他们会成为基础设施,会成为大模型平台类的胜出者。一种是目前已有的一些公司当中,快速拥抱生成式AI,它有一定场景、数据、客户,有一定收入,所以他们会成为其中一些胜出者。然后,还有一种是那种AI领域的原住民,他们就是光脚的创业者,这个人群可能会有很多,但跑出来的不会那么多。在这些人里,我们就要选择那些“打不死的小强”,能够折腾,有很强的商业思化,能够边打边赚钱的团队。
有投资人说现在投资大模型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你怎么看,有什么选择标准吗?
吴世春:我前面说过,大模型市场已经是明牌,留给创业者的机会很少,新入局者需要找到一些别人看不懂、看不起的机会,然后花几年时间打磨。
我个人认为,创业者可以等待巨头们去建好高速公路,然后周边的加油站、便利店等一些服务设施,也许是个机会。建高速公路必然要花大价钱,这条路不是小公司或者风险投资能干的事情。所以其实一开始,也产生了一点波澜,比如王慧文、王小川他们,但实际上很快就会发现,这里面的机会属于巨头。
至于垂直的应用型模型,就属于那些已有场景、已有客户、已有产品的公司,他们可以更好地拥抱生成式AI,我觉得未来会诞生很多中模型、小模型,不是百模大战,而是万模齐发。
四、市场经济的法则是“适者生存”
企业家或者创业者目前最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他们现在的信心这么不足,主要原因?政府怎么做,会让企业家会放心?
吴世春:你这个命题很大。第一,我觉得身处不同行业水温完全不一样,像王传福、李想,他们现在完全没问题,政府在支持他们,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假设你是一个教培行业的企业老板,你说你现在心态是怎么样子,假设你是一个房地产企业家,你现在心态怎么样子?所以不同的行业与人,很难给一个标准建议。
另外,巨头、中型企业、微型企业,体感也不一样,现在中国非常多元化,如果用市场经济的八个字来总结,就是 “想生就生,该死就死”。为什么呢?就是如果一个人想创业,提供一个很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让创业者打拼成长。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衰退期,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就不要社会保护它,不要干预它,该死就死。所以,其实,我觉得市场经济不是需要做什么,反而不做什么很重要。
当下,青年人就业备受关注,大学生还有创业的窗口期吗?
吴世春:其实看“泛创业”机会,一直都还在。比如说你做个网红,开个淘宝店、烧烤店,这种机会一直都在。但如果是那种严格定义上的创业,要有风险投资,要去融资的话,变得越来越难了,因为现在第一要求项目有科技含量,第二需要很深的行业背景,光这两点话,就把很多大学生拦在创业的门外了。
你说家里支持十几万去开一个奶茶店,这叫不叫创业?我觉得也是一种创业,但与那种光鲜靓丽的创业、几年就走上人生巅峰的这条路相比,可能有差距。我也鼓励很多大学生从小做起,从赚第一分钱开始,不要看不起任何东西,像喜茶的老板,就是从一家很小的餐饮店开始打磨;我们投的理想汽车,李想开始也就是一个互联网的小站长。我非常鼓励大家学习互联网时代的站长,一开始就做一个很小的项目,然后慢慢积累自己的人脉,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锻炼自己的赚钱能力、商业化思维,这些东西会为创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过去很多人吃到了互联网的红利,赚得盘满钵满,现在互联网创业还有机会吗?
吴世春: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非常容易赢家通吃的赛道,非常依赖于流量,然后现在流量基本枯竭了,这个行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越来越稀缺了。所以,如果让我做一些建议的话,不要再去这个赛道折腾、寻找机会和等待了,基本上资本也很难在这些领域继续砸下重金了。
文章来源:百度APP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