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甜味剂,被广泛添加在各种食品和饮料中,比如无糖可乐、口香糖、冰淇淋等。它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但却几乎不含热量,因此受到了许多爱美人士和糖尿病患者的青睐。然而,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消息,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争议。
世卫组织官网显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分别对阿斯巴甜的致癌性和安全性进行了评估。IARC根据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IARC 2B组)一类;JECFA则重申,每日可接受的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JECFA表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摄入阿斯巴甜,是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的。
举例来说,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喝超过9-14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才会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这个量听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并不难达到。因为除了饮料之外,还有很多食品也含有阿斯巴甜,比如酸奶、早餐麦片、牙膏、药物等。如果不注意控制摄入量,很容易就会超标。
那么,阿斯巴甜到底是怎么致癌的呢?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科学假说可以解释。一种假说是,阿斯巴甜在体内分解为苯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甲醇。其中苯丙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不会造成危害;但甲醇则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甲醛和甲酸。这两种物质都是已知的致癌物和基因毒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和癌变。
另一种假说是,阿斯巴甜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导致肠道炎症和肠癌的发生。研究发现,阿斯巴甜可以抑制肠道中有益的乳酸菌的生长,促进有害的大肠杆菌的繁殖。这样就会破坏肠道的屏障功能,使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应。而长期的炎症反应又会刺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癌变的风险。
这两种假说都有一定的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但也有一些争议和不足。比如,阿斯巴甜分解产生的甲醇量远低于水果和蔬菜中自然存在的甲醇量;而且人体对甲醇有一定的代谢能力,不一定会积累到致癌的程度。又比如,阿斯巴甜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而且还受到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肠癌。
总之,阿斯巴甜是否致癌还没有定论,需要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证实。但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阿斯巴甜也不是什么营养物质,没有必要过量摄入。如果想要减少摄入阿斯巴甜,可以选择含糖量较低或不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或者选择一些天然的甜味剂,比如蜂蜜、枫糖浆、赤藓糖醇等。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养成少吃甜食的习惯,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阿斯巴甜可能带来的危害,还可以预防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病。
这一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表示惊讶和担忧,认为自己平时喝了太多含有阿斯巴甜的饮料,担心会得癌症;也有人表示怀疑和质疑,认为这是世卫组织故意抹黑阿斯巴甜,为了推广自己的健康理念;还有人表示无所谓和无感,认为这是科学界内部的争论,与自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