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银行理财行业全面进入净值化、规范化发展时代。2022年,相关监管政策文件持续出台,行业管理细则进一步明晰,旨在推动理财行业规范化、高质量转型发展。过去的这一年,对理财行业和投资者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底层资产市场持续震荡、“破净”现象频发等多重影响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在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还是保持了稳健增长态势。整体而言,以理财公司为主力军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固收类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市场风险偏好以稳健为主,产品期限日益多元,产品投向逐步外延。各机构进一步拓展丰富营销渠道,加强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多层次的理财市场格局正逐步成型。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行业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不变,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在此背景下,各银行理财机构需从净值化管理、投研能力、渠道建设、投资者教育和陪伴等多方面发力,围绕客户需求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提升竞争实力,把握时代机遇,迎接市场新考验。
【本内容节选自(深度丨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大盘点),转载本报告请注明来源:普益标准(ID:pystandard),如需获取完整版报告PDF版,请添加普益君微信:pystandard01】
三、理财业务发展与创新
(一)理财产品创设
1.“固收+”发展势头放缓,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势分化明显
理财产品类型仍以固收类产品为主流,混合类、权益类产品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从2022年各类机构存续理财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依旧是目前银行理财最主要的产品类型,在全部存续理财产品数量中占比超过九成;其中,全国性机构固定收益类产品数量较去年相比增幅明显,主要受两次“破净潮”、风险中枢呈现整体下移、以及现金管理类新规等因素影响,部分机构增加了固收类产品发行数量,同时也是为了填补市场上对于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部分需求。除此之外,各类机构开始逐步探索混合类、权益类产品,理财产品类型日益丰富。
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固收+”主流产品增长有所放缓。 固定收益类产品可分为纯固收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从近两年固定收益类存续理财产品数量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各类机构近两年“固收+”类产品的存续数量均高于纯固收类产品。此外,尽管去年“固收+”产品增势迅猛,但今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全国性机构和城商系机构的“固收+”产品数量相较于去年甚至出现减少的现象。尽管“固收+”产品仍然是各类机构的重要发力点,但在两次“破净潮”、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行的影响下,“固收+”产品的发展势头有所放缓。
“压力测试”下,理财产品业绩表现出现分化。 2022年,股债市场大幅震荡调整,银行理财破净现象随之增加,银行理财遭遇两次巨大的“压力测试”。从业绩表现来看,理财产品业绩表现分化明显,一是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中各类机构收益表现较为稳健,权益类产品中全国性机构与城商系机构收益率分化显著。二是各类机构在不同类型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现存在差异,其中全国性机构在权益类产品收益率优势显著;城商系机构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表现较好,即便在2022年11月份债市回调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和规模大幅回撤的背景下,部分城商行系机构积极应对主动调整,使固收类产品依旧保持相对稳健的收益。如苏州银行,在债券市场发生变化后,提前降低资产杠杆和久期,采取差异化资产负债策略,最终使理财产品净值表现和规模回撤控制均优于市场水平。
整体而言,在股债市场震荡调整、理财产品“破净潮”,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明显下行等因素影响下,“固收+”产品增速有所放缓,产品间的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理财产品业绩表现出现分化,同时对理财机构的产品设计、投研、风控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全面净值化时代下,银行理财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各类机构应以资产管理能力作为“新引擎”,抢占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赛道”。
2.银行加速布局养老理财主题产品,长期投资理念需树立
2021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正式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发布了《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批准工银理财于成都市和武汉市、建信理财和招银理财于深圳市、光大理财于青岛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2022年2月,银保监会再次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明确养老理财试点城市新增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春六地,养老理财试点扩容至“十地十机构”,对构建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随后,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2022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2022年11月,人社部、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个人养老金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公告》、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个人养老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证监会发布《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一系列“养老”政策持续加码,体现出国家推动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决心,同时为我国养老理财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而养老理财产品是以服务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为根本方向,以提升投资者老年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产品特征集中表现为普惠性、稳健性、长期性。各银行理财机构应积极把握养老理财产品发展机遇,推动养老金融多元发展格局的建立,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实惠的养老投资工具,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
从存续情况来看,2021年12月,由招银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光大理财管理的共计4只养老理财产品首次在市场上发行;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共有52款养老理财产品存续,其中工银理财和建信理财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数量最多,达11款;其次是光大理财,共10款养老理财产品。养老理财产品作为一类重要的养老金融产品,兼具“稳健性、长期性、普惠性”三个显著特征,比较符合大众客户的投资偏好,市场接受度相对较高。当前,养老理财产品发行步入常态化阶段,市场运行平稳。随着试点机构和区域范围扩大,未来养老理财产品数量将逐渐增加,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养老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养老需求。
从产品期限来看,目前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以封闭式为主,投资期限均为3年以上,高度契合长期养老规划需求。该类产品设计拓展了养老理财产品的运作空间,为养老理财产品探索跨周期的资产配置和价值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便于养老理财产品通过较长期限的投资抵御市场短期波动,同时聚焦长期财富保值增值需求,以实现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
从产品类型和风险等级来看,目前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以固收类产品为主,风险等级较低。存续的52款养老理财产品中,其中固收类产品有40款,占比约77%,混合类产品有12款产品,占比约为23%。此外,除了招银理财和工银理财各发行了1款三级风险等级的产品,其他存续产品的风险等级均为二级,整体体现了养老理财产品均衡稳健的运营风格。
从认购起点及理财费用来看,目前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认购起点较低,其中支持1元人民币起购的产品有45款,占比约87%,支持0.01元人民币起购的产品有7款,占比约13%,凸显了养老理财产品普惠性的核心特性。此外,在费率结构设计上,养老理财产品的费率更加优惠,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固定管理费为0.01%至0.2%,约65%的产品固定管理费为年化0.1%;托管费为0.01%至0.02%;销售服务费为0至0.125%,约88%的产品销售服务费减免至0;并且均未设置认购费、申购费和超额业绩报酬等其他费用。
从收益情况来看,机构间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成立以来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化明显,主要受2022年股债市场波动影响,以稳健普惠为核心的养老理财整体收益情况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市场行情缓解的情形下进一步下跌空间有限。养老理财作为我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新兴力量,始终坚持“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能够通过长期限投资策略来穿越周期、熨平波动,更好实现产品稳健运作,以实现居民财富的有效保值增值,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需要。
3.紧跟国家战略部署,ESG主题理财产品发行升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伴随“共同富裕”“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确立,在政策驱动和产品创新的双重推动下,各银行机构正陆续将ESG理念植入理财产品管理和投资策略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筛选符合ESG投资理念的投资标的以规避投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鼓励更多的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新领域的发展,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从存续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共有279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存续,其中兴银理财存续的ESG产品数量最多,达78款,比2021年末增加了61款,形成了系列化、多样化、层次化的产品系列,是国内首批推出ESG产品的银行理财公司之一;其次是农银理财,共43款ESG产品,与其自身战略定位相一致,有助于推动惠农及相关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华夏理财的ESG产品数量也较为可观,共35款,比2021年末减少了11款。
从产品类型来看,目前存续的ESG主题理财产品依旧以固收为主,占比约为72.40%,混合类和权益类占比分别为27.24%和0.36%,存续的唯一一款权益类ESG产品为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红ESG行业精选”,风险等级为四级。固定收益类产品共202款,比2021年末增加116款,其中“固收+”49只。ESG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视角,为固收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精选、优选资产投资标的有效控制产品的风险,使得理财产品的投资绩效提升。
从资金投向角度看,ESG主题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债券、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其中债券型资产占据首位。固定收益类ESG主题理财产品重点投资标的包括绿色债券、绿色ABS等,涵盖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污染防治、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乡村振兴等领域。如兴银理财发行“ESG兴动绿色发展”系列,产品投资标的主要选自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相关产业。
(二)资产配置趋势
1.以固收资产为核心,逐步延伸多投资领域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银行理财在资金投向上已基本涵盖了各类市场,形成了以固收资产为核心,逐步向全资产投资延伸。具体而言,一是固定收益类资产仍是银行配置核心,占比相较去年小幅下降。从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情况来看,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截至2022年3季度末,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的余额占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7.51%,与2021年末相比下降约3个百分点。此外,投向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26.02%,与2021年末相比增加约1.9个百分点。银行长期深耕固收市场,在低风险理财及固收领域拥有传统优势,加上银行理财客群需求更偏稳健保守,因此固收类、低波动的理财产品更能契合银行客群的风险偏好。二是基金类资产占比有所提升,直接投资权益类资产增速有所放缓。2022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向基金的余额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3.8%,与2021年末相比增长0.05个百分点;投向权益类资产的增速有所放缓,相较2021年末仅提升了约0.1个百分点。整体来看,理财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资产余额占比存在下降趋势,但投向货币市场工具、基金类资产的余额占比处于上升趋势,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层面仍以固收类资产为主,但对其他资产类别的配置力度正逐步加强,以避免对单一资产类别的过度依赖,从而构建起多元化、多策略、分散化的资产配置“新常态”。
2.克服壁垒,积极加码权益类市场的投资
固收类、混合类产品成为银行理财探索权益类市场的重要抓手。2022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余额为13614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权益类资产总投资余额的72.06%,与2021年末相比增加16.77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中权益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26.74%,与2021年末相比下降16.1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银行理财在权益类市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固收类产品中配置较小比例的权益类资产。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积极布局权益市场是大势所趋,但权益类理财产品并未出现显著提升。对于目前较少发行权益类产品的原因,一是受2022年股债震荡影响,部分产品累计净值跌破了初始净值,而银行理财的个人投资者普遍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两轮“破净潮”引发了“赎回潮”,银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需求放缓。二是“破净潮”叠加“赎回潮”,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投研能力经受着市场的“洗礼”,银行在权益市场的“资历尚浅”,且普适的理财风控模型难以对权益类理财产品的风险水平进行有效监测;三是银行在权益资产投资领域的人员团队建设、管理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目前银行理财对权益资产投资的探索主要围绕“固收+”类和混合类的资产配置思路,再逐步向权益类延伸。
3.谋求突破,逐步探索商品及衍生品投资
银行理财主要通过在固收类、混合类产品中配置部分商品及衍生品资产,以抵御单一资产波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2022年3季度末,理财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余额约为109亿元。从产品类型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占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总投资余额的69.71%,与2021年末相比下降10.82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占比30.11%,与2021年末相比增加了10.64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中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余额由2021年末的0%提升至0.19%。由此可见,目前银行理财在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的探索,集中于在固收类产品配置较小比例的衍生品类资产,使各类资产的波动相互对冲以降低风险,提高产品收益率。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是银行理财的“稀缺品”,部分全国性机构逐步探索发行了商品及衍生品类的理财产品。截至2022年末,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存续数量共计13款,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7款;其中,3款为公募产品,10款为私募产品,均由全国性机构发行,产品主要采取与指数、个股、商品等标的挂钩。商品及衍生品的投资市场分散度较高,具有高波动、高杠杆的特点,因此该类产品的收益波动性较大,适合于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尽管银行理财产品处于固收类向权益类市场探索的过程,但由于相关人才的短缺、现有制度对该类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及合规性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银行对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的推出会相对谨慎,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
(三)营销渠道建设
在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理财公司成立时间尚短,业务渠道相对有限,因此理财公司在微信公众号、官网、APP等直销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代销渠道,拓展多样化的业务区域范围和客群主体,以此全面提高自身市场份额。
1.直销渠道
理财公司多采取线上渠道与线下渠道共同发展的战略,逐步完善直销渠道建设,但目前线上直销渠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财公司处于建设初期阶段,业务模式、业务渠道等方面仍不完善,因此需要构建线上、线下多业务渠道,以此拓展客群范围,提高客户黏性。
在线上直销渠道建设方式上,多数理财公司已建立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但自建APP直销渠道的理财公司相对较少,目前仅有中信理财和青银理财打通了主要的三大线上直销渠道。
微信公众号方面,23家理财公司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其中,中信理财、青银理财可以直接通过公众号链接进行购买,建信理财、华夏理财、施罗德交银理财则在产品展示信息中附带二维码链接,客户可跳转至银行APP购买。主要系微信公众号建设相对便利、成本较低,且传播范围和渠道客户黏度较高,因此理财公司积极搭建此类线上平台。
官方网站及APP方面,15家理财公司建立了专属的官方网站,仅有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华夏理财、青银理财4家理财公司自建了APP。部分理财公司渠道覆盖度低,国有行理财公司可依托于较强的母行渠道资源,因此线上渠道较少;而部分城商行、股份行理财公司,自身成立时间尚短,处于渠道建设初期,同时受限于经费支撑等原因,线上渠道并不发达。
2.代销渠道
在全面净值化时代,理财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拓展市场份额,理财公司纷纷探索除直销以外的渠道进一步提高自身市场份额,依托于母行,积极探索他行渠道,以全面提高产品覆盖率。
(1)代销市场整体情况分析
由于市场中近87%的代销产品来源于理财公司,后文仅讨论银行机构代销理财公司的情况。
“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后,理财产品代销市场形成了以“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新格局,被代销产品中,87%的产品来自理财公司,仅有12%的产品来自银行机构。
在“资管新规”引导下,理财公司数量逐步增多,理财公司发行的产品逐步成为市场的主要产品来源。但由于理财公司自身成立时间短,渠道资源相对欠缺,因此需要依托于代销渠道扩张市场份额,对代销的需求旺盛。而银行机构本身理财产品逐步转移至自身成立的理财公司,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数量较少,同时,自身成立时间较久,渠道建设较为完善,可通过原有客户渠道布局市场,因此对代销的需求不明显。可以看出,在竞争加剧的净值化时代,理财公司更加依赖于代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2)理财公司的渠道情况
目前,理财公司对母行渠道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代销产品。其中,国有行理财公司对母行渠道资源依赖最高,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积极拓展他行渠道发展业务。具体而言,国有行理财公司仅被母行代销产品的比例最高,均超过70%,主要系国有行自身客户资源充足,区域网点较广,渠道建设最为完善,母行客户渠道仍然是较为广泛的增量市场。股份行理财公司、城商行理财公司对母行渠道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同时探索母行和他行渠道共同发行产品的方式。其中,仅被母行代销的产品数量均超50%,仍为主要地位,同时被母行和他行代销的产品数量占比集中在10%-50%之间。主要系股份行理财公司和城商行理财公司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战略风格相对激进,对市场拓展的积极性和机动性更高,有较强的意愿探索多渠道的代销方式。农商行理财公司的拓展力度最强,呈现多渠道共同发展的态势,渠道资源相对较为分散,并对他行渠道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中,仅被母行代销产品、仅被他行渠道代销产品、同时被母行和他行代销渠道代销产品比例分别为40%、31%、29%。可以看出,农商行理财公司的拓展能力强,积极布局他行渠道,主要系渝农商理财母行资源相对有限,须积极运用他行代销渠道以提高产品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3)银行准入他行理财公司产品整体情况
理财公司代销渠道类型丰富,且各类型理财公司的代销策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体而言,国有行理财公司的代销渠道类型相对较少,均在5类及以下,大多为国有行、股份行、直销银行。主要系国有行理财公司的母行渠道资源丰富,并且国有行理财公司的风格相对更为严谨,对代销渠道的品牌建设、投研实力要求更高,因此代销渠道类型相对局限。股份行理财公司的代销渠道类型相对更加丰富,主要为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城商行、直销银行,可以看出股份行正着力于拓展下沉市场,借助上述机构广阔的县域、农村地区发展理财业务,与国有行理财公司的发展战略形成差异。同时,以兴银理财为代表的理财公司积极发展多种类型的代销渠道,以此为依托大力拓展市场份额,发展态势良好。城商行理财公司的代销渠道类型相对集中,分布在农商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主要系城商行理财公司整体投研风格相对激进,产品风险等级略高,因此转向经营风格相似的上述类型机构进行合作。农商行理财公司主要拓展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主要系农商行专注于下沉市场,拓展村镇客群和下沉客群。此外,超一半理财公司拓展直销银行渠道、民营银行渠道。民营银行和直销银行主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办理业务,突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未来或将成为理财公司扩宽销售渠道的又一方向。
(4)银行准入的他行理财公司产品特征
银行代销准入的他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以中低风险、中长期限的固收类产品为主,与整体银行理财市场产品特征相似 。其中, 产品类型方面 ,银行较为青睐固收类产品,占比超九成,出于风险把控,银行均暂未准入他行理财公司权益类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 风险等级方面 ,银行较为偏好准入二级中低风险产品,主要系产品类型集中在低风险的固收类产品,风险等级相应呈现集中度高的情况; 期限分布方面 ,中长期限产品占比更多,主要系银行理财市场正逐步趋于市场化的长期限的投资和运作模式,代销市场相应偏好中长期限产品; 开放形态方面 ,封闭式产品相对更受欢迎,占比超五成,主要系封闭式产品运作模式涉及的赎回操作较少,受代销市场欢迎。
(四)配套能力建设
资管新规实施元年,理财机构对银行理财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银行理财产品年内经历两次“破净潮”,11月更是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引发“赎回潮危机”。打铁还需自身硬,理财机构必须增强自身理财管理能力,更加注重配套能力建设。
提升投资研究能力,积极打造投研生态圈。时至今日,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投研能力依然是理财机构的软肋。理财机构应该构建行之有效的全方位研究体系,研究层面应包括宏观、行业、战略、大类资产市场等,便于大类资产配置业务的开展;此外理财机构应积极推动研究成果向投资业绩转化,逐步建立起多市场、多策略、多资产品种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最后,理财机构应对投资组合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投资业绩可追溯。
兴银理财案例 兴银理财一方面为了服务实体经济和直接融资,增加权益投资产品比重,兴银理财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固收+”、权益FoF为主的含权产品,另一方面在大类资产配置,基金研究,股票行业研究上增配相应的资源,用以支持权益投资和大类资产配置相关的产品。 开发了首支由银行理财公司参与设计并冠名的A股宽基股票指数,推出行业首支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发行市场上首支募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混合类ESG理财产品等;系统性构建ESG投研能力,ESG理财产品规模稳步增长达370亿元。 |
增强金融科技能力,积极围绕金融科技开展理财业务。通过金融科技与理财业务的结合,可以帮助理财机构应对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诸多难点,挖掘出理财机构发展的新模式。理财机构可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支撑下,拓宽理财产品线上业务、完善风控模型、优化投资组合等。
工银理财案例 工银理财持续加大科技资源投入,不断完善资产管理业务系统功能,先后建成投产“一体两翼”销售系统、新一代注册登记系统、全面风险合规管理等一系列精品项目,筑牢生产运维与网络及信息安全屏障,初步搭建了数据管理、数据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已初见成效。 |
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搭建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随着我国理财规模的不断扩大,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在逐步增多,其他资管产品的频繁爆雷,更是对理财机构作出了警示,理财机构应积极分析管理理财产品所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内控风险、名誉风险、市场风险等,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信银理财案例 信银理财建立了以风险管理部门为依托,业务部门密切配合,内审部门独立审计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报告以及风险控制或缓释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活动在内的全过程;制定了风险限额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明确风险限额设定、限额调整、超限额报告和处理机制;建立了覆盖各类风险、客户、业务及流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形成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对风险限额进行监控,并进行定期统计和报告。 |
(五)同业合作方向
禀赋差异带来共赢机会。由于自身禀赋的差异,各类资管机构可基于自身禀赋优劣势,衍生出相互合作的空间,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对理财机构而言,其仍处于成长阶段,同业合作更能助力其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理财机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有较多的同业合作。
理财机构应积极与投研能力较强的资管机构展开合作。理财机构的权益投资能力不足,投研体系尚待完善,短期内难以实现投研能力的大幅度提升,而投研能力作为理财机构拓展业务的根本指标,对理财机构的业务进展影响甚大,因此投研能力方面的合作极其必要。当前,理财机构在投研端积极搭建投研生态圈,加强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投研联动,不断提升自身投资研究能力和资产配置能力。例如,证券资管机构在多类资产的投研能力比较突出,可以为理财机构提供多元化资产配置、精细化投资管理支持服务;保险擅长风险管理及大类资产配置,而理财机构在资金端相较于保险公司有较大优势,基于这些资源禀赋的差异,理财机构也可与保险公司达成相互合作。
理财机构可在客户营销方面助力其他资管机构。相较于其他资管机构,商业银行在获客渠道上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各类资管机构可以在客户营销方面与理财机构深化合作,实现共赢。例如,招商银行2022年半年报披露,公司通过“招赢通”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保险、券商、基金等第三方资管产品的线上销售交易服务。
理财机构可在投资标的方面与其他资管机构展开合作。受限于投资范围、投资额度等监管要求,如非标债权、非上市公司股权、境外资产等,理财机构和其他资管机构在投资标的上亦可展开合作。例如,理财机构可与信托公司开展标品交易合作和非标主动管理合作等:标品交易合作主要是信托公司通过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提供帮助理财公司开展非标转标业务;非标主动管理合作主要是通过债权、股权、分层设计等模式共同开发项目。
理财机构可与国外资管机构深化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除与国内同业机构积极展开合作外,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持续深化,理财机构也逐步探索与国外资管机构的合作模式。工商银行积极在投资品种、配置范围等方面实现全球化,对标国际领先同业,全面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将通过与高盛资管合资成立的高盛工银理财公司平台,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一流资管机构在量化、另类和跨境投资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持续拓展能力圈与生态圈。
注:[1]数据截至2022年末,样本涵盖了私募理财产品及外币理财产品。[2]此处仅统计存续固收类理财产品中已披露细分产品类型的样本。其中,纯固收类产品指理财资金全部投向债券类资产,投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则计入“固收+”产品类别。[3]资料截至2022年11月。[4]数据截至2022年11月末。
[5]截至2022年11月末。[6]截至2022年11月末。[7]截至2022年11月末。
作者丨普益标准研究员 秦婧 黄诗慧 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