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2月28日消息 “千元存款20年后仅剩百元”登上热搜,据媒体报道,西安市民王先生回忆,自己20年前曾在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土门支行办理了一个存折,今年春节期间,他在家收拾旧物时不经意间翻出来了,打开之后发现上面还剩1000多元,就想去银行把钱取出来。
2月3日,王先生到中国工商银行办理取款销户业务,显示存折内仅有80多元。2月7日,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土门支行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王先生,相关信息已查询到。2月9日,王先生到银行大厅办理相关业务。工作人员告诉王先生,已经查询到2004年的记录,显示存折内余额为200余元。
至于具体原因,中国工商银行工作人员表示也不清楚。
虽然目前,千元存款20年后仅剩百元的原因尚未查清楚,但是针对储蓄的话题特别是超额储蓄一直券商等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话题。
“居民储蓄规模大增”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多增3.05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创下单月新高。2022年的数据也显示居民存款大幅增长,全年住户存款增加17.9万亿元,比2021年的9.9万亿元多增了8万亿元。
对于居民储蓄规模大增的原因: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居民存款破纪录原因有三点,一是资产价值与收入水平的不确定性较大;二是受房地产行业风险等影响,居民部门的购房意愿有所降低,潜在的购房配置资金向储蓄转移;三是2022年末出现了理财净值受损。
中金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文朗则认为,居民购房、购股是配置行为,是存款的去向,而不是存款的来源。如果居民使用存款购买二手房或是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这一过程仅发生了居民存款的内部转移,即由买方居民的存款转化成卖方居民的存款,并不影响全社会居民存款总量。
而招商宏观则对居民储蓄的分布给出了解释,招商宏观认为“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这种效应在国际层面,反映为大国实力和世界秩序的深远变化;在国内层面,意味着不同群体的贫富差距在危机前后往往被进一步拉大。三年疫情给我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结构上不同群体所遭受的冲击力则是不均衡的。疫情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冲击明显大于高收入群体,然而刚性支出又使得不同群体的支出状态差别不大,因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率不降反升、储蓄率不升反降。据此推测,无论是6500亿超额储蓄还是7.4万亿超额存款,大部分是由少数高收入群体持有,这将对消费的复苏结构和节奏产生重要影响。
疫情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冲击明显大于高收入群体,然而刚性支出又使得不同群体的支出状态差别不大,因而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率不降反升、储蓄率不升反降。据此推测,无论是6500亿超额储蓄还是7.4万亿超额存款,大部分是由少数高收入群体持有,这将对消费的复苏结构和节奏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大规模储蓄金会流向何方也引起专家热烈讨论,浙商证券李超宏观团队认为本轮居民超额储蓄与1998年储蓄释放逻辑不同,或较难大体量快速转化成为消费。1998年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我国先后在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推行重大市场化改革,促进居民刚性消费支出释放,提升经济动能,解决了高储蓄的问题。
与上轮超额储蓄释放逻辑不同,本轮超额储蓄积累恰逢我国开始推进共同富裕,重点在居民领域推动降成本,以达到“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不能像上一轮通过市场化改革增加居民的刚性消费支出,超额储蓄可能较难大体量向消费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