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值此关键时点,金融界特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旨在通过专家分析解读。本期特邀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博士进行解答。
核心观点:
● 2023年增长成为投资策略的核心因子,通胀作用也不可能忽视。
● 历史的教训表明,如果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政策货币化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超发货币引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 全力恢复经济增长动能是中国未来1-2年的核心诉求,这意味着政策需要在短期稳增长、中期纠偏和长期安全主线全面展开,让经济实现再平衡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 一季度警惕海外房价和债市、汇率在经济弱且流动性紧的大环境下的波动风险的传导和扩散。
● “破”是为了“立”,2023年经济需要各方面、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回归正常发展路径,才能够系统性地恢复内生动能。这意味着,需要周期、科技成长、消费、医药、互联网经济、金融,齐发力、共聚力,对抗外界冲击,形成经济向好的合力。
● 2023年初,政策驱动的自主可控与国企重塑表现较强,考虑到防疫政策优化,预计疫后重启或将经历第一波修复阶段。
● 推荐阅读《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新视角》
2023年投资关键词:增长
金融界: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魏凤春:在创金合信基金宏观资产配置的逻辑中,增长、通胀、流动性与政策是基本的四因子。2023年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主要因素与2022年相比,有显著的不同,2022年治理通胀引致的流动性是主要因子,2023年增长成为投资策略的核心因子,当然,通胀的作用也不可能忽视。
从海外看,2022年治理通胀引发的紧缩后遗症加速了经济的衰退,同时高位盘桓的通胀又可能导致市场对滞涨交易的预期。对中国来讲,政策的积极催化与经济内生增长的互动形成的经济复苏预期是当前市场最看重的。在全球逆全球化弱化的背景下,一方面,海外的衰退预期造成的出口下滑,减弱了外部需求对中国经济恢复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海外通胀压力仍在较高位置,中国经济的修复预期又将全球大宗价格撑在高位,这或会制约经济修复和盈利结构的改善。不仅如此,中国国内通胀整体无压力的一致预期会不会造成合成谬误,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预判今年美国CPI和PCE或会降到2%~3%
金融界: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魏凤春:对通货膨胀的不同定义,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胀的趋势判断是不同的。一般认为,通胀是个货币现象,过去三年超发的货币不能形成真实的生产力,就形成了虚高的价格,货币的回收力度与货币流通速度的降低会弱化通胀的幅度。目前看,随着全球加息的持续,通胀将会缓和。美国通胀整体仍在高位,同比中枢逐季下降的趋势不变,2023Q4大概率会降至2%-3%附近。
2022年美国通胀韧性强的原因在于供需两端因素支撑作用较强,具体表现为供给端的乌克兰危机强化了能源大宗价格坚挺,需求端回落的速度不甚理想。预计2023年美国能源和商品价格回落得较为明显,因为价格粘性相对较小,更快适应需求端的变化,包括能源、能源链条的交通运输,服装、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价格下降较快。美国通胀韧性比较强的是工人薪资和部分服务价格,不过随着需求的下降,慢慢地这部分价格的韧性也会出现松动。
根据对2023年美国CPI的走势模拟,我们认为到2023年年底,CPI和PCE,包括核心CPI和PCE可能才会下降到2%-3%左右,下降到2%以下的概率比较小。这里需要说明一点,PCE和核心PCE是联储更关注的通胀指标。从下降节奏来看,受基数和上半年经济环比下降速率快的因素影响,上半年同比增速下降较快,CPI从6%到下降到3%附近,PCE从4.5%-5%左右下降到2.5%-3%左右。
通胀一直是个长期的问题,核心还是利益分配的问题。历史的教训表明,如果政府不得不通过财政政策货币化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超发货币引致持续的通货膨胀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短期稳定VS长期转型
如何平衡?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
魏凤春:中国经济的挑战是短期的稳定与长期的转型如何平衡的问题,这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的量和质。从决定中国资产的宏观因子看,显然增长因子在2023年最重要,政策因子对增长的催化又显得非常关键。这是市场自我修复的内生力量与政府的制度变革和技术性操作互相作用的过程,都不可忽视。过分夸大任一方的力量都会导致资产配置的误判,二者不仅决定着资产的趋势,对节奏的影响也需仔细考察。
我们预测2023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是:从政策看,全力恢复经济增长动能是中国未来1-2年的核心诉求,这意味着政策需要在短期稳增长、中期纠偏和长期安全主线全面展开,让经济实现再平衡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从增长看,外需压力进一步凸显,单一政策无法实现目标,需要政策均衡发力,纠偏、托底共同作用,对冲经济下滑动能,但经济的正常化可能经历短时间的阵痛。从流动性看,资金面已经持续宽松2年多,很难再进一步宽松,考虑到基本面的弱势,至少一季度政策也很难主动收紧,但是政策组合拳的搭配弱化了宽货币的重要性,利率中枢预期上行。从通胀看,经济的正常化和修复,尤其是消费的修复,可能推动CPI的修复,但弹性也相对有限,PPI可能先抑后扬。
宏观分析除了指明系统性的收益以外,还必须明确系统性的风险,否则无法系统完成资产配置的过程。2023年我们认为,需要关注一季度防疫政策变化后经济和社会适应性风险,警惕海外房价和债市、汇率在经济弱且流动性紧的大环境下的波动风险的传导和扩散。具体而言,这些风险可能是日本的债,美国的房,欧洲的股以及国内转型期的产业风险。这些风险对中国的经济运行或会产生冲击,需要理性应对。
外需压力进一步凸显
转型阵痛期“破”是为了“立”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魏凤春: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判断是:外需压力进一步凸显,单一政策无法实现目标,需要政策均衡发力,纠偏、托底共同作用对冲经济下滑动能,但经济的正常化可能经历短时间的阵痛。
疫情之后较长一段时间,海外财政消费刺激和中国的供应链优势,使得外需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出口长期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从2023年开始,供需两端对出口的支撑都在明显弱化:需求端,海外刺激退潮后经济动能放缓,经济周期步入下行阶段,需求明显下降;供给端,国内疫情的反复和海外的正常化、能源价格高位回落,优势弱化。
无论是外需还是基建增速,2023年都比较确定地会比2022年放缓,经济的增长更多依赖消费端、生产端、民营企业投资端在抑制性因素缓和之后的缓慢自发修复,考虑到国内疫情和海外需求放缓,这个修复过程会比较波折。
过去两年政策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有保有压,政策方向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政策意图和偏好,一些行业属于被政策纠偏的重点,打破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典型代表是地产、医疗、教培、平台经济、金融。与此同时,硬科技和绿色经济是政策重点支持的方向,中高端制造和新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和汽车产业链蓬勃发展,本身在全球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又受到财政税收和货币信贷政策的大力支持,因而发展较快。
但是,即使我们的新能源和高端制造行业在过去两年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是经济整体没有体现很强的动能。这其中有疫情的影响,也有政策的导向性作用。过去几年,经济的系统性和均衡性被打破,这是转型的阵痛。“破”是为了“立”,2023年经济需要各方面、每个领域、每个行业回归正常发展路径,才能够系统性地恢复内生动能。这意味着,需要周期、科技成长、消费、医药、互联网经济、金融,齐发力、共聚力,对抗外界冲击,形成经济向好的合力。
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刻不容缓
小微、科技、绿色是重点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魏凤春:2023年提振市场信心,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作用不一样。
从财政政策看,积极是其鲜明的特征,适度扩张是必须的。但也必须明确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政府进一步盘活存量限额的必要性大幅提升,盘活方式包括REITS、PPP、产权交易、投资运营、改扩建、闲置改造再开发、兼并重组等。同时,政府会更好地使用类财政的金融工具,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新增 8000 亿元信贷额度、74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调增 5000 亿专项债余额,6300亿PSL,2000亿元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等。2023年财政支出端减税降费规模缩小,2022年的1.5万亿留抵退税规模2023年不用再开展,防疫抗疫支出规模可能缩小。收入端,经济有可能触底,但向上弹性也有限,地产也类似,央行1.1万亿利润上缴不再。整体而言,2023年财政收支紧平衡,支出压力缓和,收入略有改善。疫情以来,政府杠杆率快速提升11个百分点,政府经历了三年快速加杠杆,2023年可能需要缓一缓,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刻不容缓。
从货币政策看,更强调精准有力。货币政策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基调不变,强调精准有力,核心是结构性的工具发力,小微、科技、绿色是重点。同时为了经济的稳定修复,政府会定点对房地产等有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产业重点扶持,阶段性降准降息也有可能,但不会是政策的主基调。
2023开年后人民币一改2022年的颓势,升值明显,这是基于中国经济修复和中国资产趋势向好的预期所致。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和力度的变化,对人民币走势有着直接的影响,预计今年人民币汇率波动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将会大大弱化,汇率的波动对资产的节奏有影响,但对趋势影响不大。
价值搭台,成长唱戏
今年配置思路“自主可控主线+疫后重启、国企重塑”
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魏凤春:2023年的A股市场整体是向上的,核心因子与2022年显著不同,盈利重于估值。风格上是价值搭台,成长唱戏,节奏上是先抑后扬。2023年经济修复是大概率事件,利率中枢整体上行,债市beta机会较少,注重结构机会。中短端利率债占优,信用债注重流动性,中短久期、中高评级的信用债占优。
配置思路是自主可控主线+疫后重启&国企重塑。以自主可控为主线,同时重点关注疫后重启与国企重塑的主题配置机会。节奏上预计2023年初政策逐步落地,政策驱动的自主可控与国企重塑表现较强,考虑到防疫政策优化,疫后重启或将经历第一波修复阶段。冲击回落后,消费场景的修复以及消费意愿的修复可能成为亮点。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向来关注。
(1)主线:自主可控。这是政策鼓励的长期思路,包括供应链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主要集中在信创、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芯片、工业软件、医疗器械、航空发动机等硬科技领域。
(2)主题一:疫后重启。防疫政策优化,压制消费的核心变量转变,修复过程预计要经历感染人数冲击、消费场景限制放开,偏韧性以及必选消费先修复,随后是收入预期的企稳,消费意愿修复。主要包括医药、餐饮、食饮、酒店、旅游出行等。
(3)主题二:国企重塑。2023年国企重要性提升,寻找政策、基本面以及估值三方面加持的国企,主要集中在运营商、基建、钢铁、煤炭、银行等行业中。
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2023抱有怎样的期待?
魏凤春:祸不单行昨日行,福无双至今日至。2023年一切都会变化,经济恢复常态,市场内生机制的修复带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蓬勃活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转型时代,我们期待价值投资的完美诠释,希望公募行业从业者秉承信托的责任,为信任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为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推荐阅读《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新视角》
金融界:请您推荐一本您认为最值得阅读的书籍。
魏凤春:2023年及以后数年,精深的产业研究将是投资领域的分野之点。企业家是产业研究的灵魂,中国的投资决策体系和逻辑尚没有将其纳入,甚是遗憾。好的企业家精神理论应该解释企业家精神得以出现的条件,企业家精神的表现方式,以及企业家活动与企业、产业和环境因素的互动。
推荐《企业家的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新视角》,丹麦福斯、美国克莱因著,朱海就、王敬敬、屠禹潇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