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的经济怎么走?在新冠疫情放开的新常态下,稳增长成了国内主要的目标。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要求2023年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2023年经济运行总体回升。
顶层这么规划,机构和智库也纷纷看好2023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经济蓝皮书:202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就预测中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5.1%左右,呈现明显复苏态势,经济运行将整体好转。
无独有偶,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但是,中国经济在2023年表现将更强劲,经济增速将有可能达到5%。OECD则是预测中国2023年GDP增速将上升至4.6%。
所以,明年的增长基调已经得到基本确认。那么,5%左右的经济增长该如何实现呢?
我们都知道,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我们从GDP最终累计同比贡献率,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以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可以看出来,在疫情之前,最终消费一直是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了6成左右的增长,而投资主要贡献了4成左右的增长,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甚至有时候是负贡献。但是,疫情之后,净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开始增加,最高的时候贡献了3成多,而最终消费对增长的贡献下降到了3成左右,投资对增长的贡献也低于往年。
2021年的复苏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分别贡献了65.4%、13.7%和20.9%,最终消费贡献了大部分的增长。但是,2023年还面临不一样的局面。
首先是全球高通胀诱发的加息潮带动下,全球经济将会陷入低迷,即使没有衰退,也会陷入明显的降速,目前包括欧元区、美国、日本等地区的PMI都已经跌到了枯荣线以下,这将对我国的出口形成打击。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的出口将会出现低个位数的负增长。也就是说,2023年,净出口将会对国内经济增长产生负贡献。
其次,对于资本形成总额,我们主要看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建、房地产和制造业。基建和制造业一直是稳增长的“稳定器”,但是对于基建,受制于政府财政,专项债额度限制,基建最多是起到托底的作用,很难做到增长“放大器”的左右,尤其是考虑到这几年基建增速都不低。制造业投资2022年的表现超预期,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拉动和外需刺激,不过,制造业也进入了累库-去库存的阶段,目前库存增长还处于高位,这就给2023年的增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至于房地产,还在触底过程中,2023年不对经济增长产生拖累就谢天谢地了。所以,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相当有限。
这样,压力也就来到了最终消费,也就是内需上面。疫情复苏下,零售、出行旅游、餐饮等等消费有很大的复苏空间,家电等与地产有关的消费也可能随着地产的好转而有所回暖。对于疫情复苏,目前截至2022年11月社零总额同比还有-0.1%的增速,相对疫情前的趋势有20%多的缺口,可提升空间比较大。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都有明显的环比改善,以越南为例,越南在2021年10月逐步放开后就开始反弹2个月后同比增速回正,4月至今同比增速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从幅度上看,越南的零售消费总额从最低点距趋势值约43%的差距缩小至10月的约13%,从去年8月低点的回升幅度超70%。
从往常年份看,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跟社零同比增速关系密切,大概是1:2的关系,也就是10%的社零增长能够贡献5%的GDP增长。如果2023年全年能够实现10%以上的社零增长,那么GDP实现5%增长的机会还是非常大的。再考虑2022年的低基数影响,10%的社零增长还是非常有希望的。这么看,消费还是可以寄予厚望的。国家也在想办法促进消费,2022年1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根据扩大内需规划,2035年的内需远景目标是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完整内需体系全面建立,“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消费投资,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这就确保了内需的长期增长趋势,当然,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的投资机会就需要在内需上面挖掘。
关于内需的范围还是比较宽泛的,比如纲要里面提到的提升传统消费: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释放出行消费潜力、促进居住消费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还有经济发展服务消费: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加养老育幼服务消费、提供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教育服务质量、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发展新个体经济,还强调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
为切实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应该会在细分领域有更多鼓励性的政策,比如在教育领域,2022年12月21日出台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了一系列对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包括“将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等的支持范围”等,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扶持力度。
$恒生科技指数(HSTECH)$ $恒生指数(HSI)$ $上证指数(000001.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