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12月28日消息 为刺激消费,各地又轰轰烈烈掀起了发放消费券的热热潮。12月28日,“郑州市元旦、春节‘双节’促消费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此次“双节”促消费活动将从12月28日正式启动,共有260多场系列活动,涉及全市16个区县市,各级财政直接投入资金将达到2.5亿元。
此外,开封今日也计划免费发放4000万元消费券,其中包括1000万元餐饮消费券和3000万元文旅专项消费券。
12月27日,杭州市发布“抢先机、拼经济”30条政策。针对在杭务工、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杭州将为每人发放600元(人民币,下同)消费券(发放12张,每张面额50元),消费每满100元抵用一张。
在专家看来,疫后消费困局并未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措施落地而被破除。后疫情时代扩内需,消费券或是选项,各地有必要加大消费券发行力度,必要的话可以发行一笔专门的消费国债,来促进消费刺激经济。
扩内需面临新情况:61.8%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
疫情三年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长期呼吁政府发钱给消费者,以此作为主要扩内需手段以刺激经济。但是这种观点引发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学者担心主要有两个:一是老百姓没有钱,二是有钱也不敢消费,会变成储蓄,证据是疫情之后储蓄率上升了。
12月12日,央行公布的《2022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1月住户存款增加2.25万亿元,同比去年多增1.52万亿元。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增强。此外,11月部分理财产品出现净值回撤,许多居民将理财赎回转为银行存款,这也造成储蓄高增。
12月27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本季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上季下降2.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
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是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起建立的一项季度调查制度。每季在全50个(大、中、小)调查城市、400个银行网点各随机抽取50名储户,全国共20000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储户对经济运行的总体判断、储蓄及负债情况、消费情况、储户基本情况等四个方面。
消费券可发挥乘数效应 研究显示消费券能撬动9倍本身金额消费需求
姚洋近日接受采访回应称,“一给老百姓发福利,可能就储蓄了”这种担心没有必要,这是忽略了当前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新消费趋势,现在年轻人很多都是借钱消费,校园贷就是这么流行起来的。
在姚洋看来,这种说法和研究结果也不相符。回顾2020年那一轮地方政府消费券,北大国发院研究发现消费券是有乘数效应的,发100元会放大到300-500元的消费。
他提议,政府还可以通过央行的数字货币账户发钱。一方面能够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比如老百姓要想得到政府的1000元消费券,必须下载央行的数字货币应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消费券的乘数效应刺激经济。
中信证券明明也提到,相较于直接发放现金、补充居民端收入的方式,满减消费券存在一定杠杆效应。具体而言,假设B元的满减券需要消费A元方可使用,则意味着每1元消费券具备撬动A/B规模的消费增量的能力。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于消费券的研究和统计,2020年3月到4月间全国各地消费券核销总额达与发放总额之比(核销率)约为68%,而关联消费和核销金额的比值达到9以上,意味着这一阶段发行的消费券能撬动9倍本身金额的消费需求。
后疫情时代扩内需,消费券或是选项
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发放了各种名目的消费券,在姚洋看来力度还是太小了。比如一个省发放了4亿元的消费券,听起来数目不小,但其实只占这个省GDP的万分之一,对经济不会有太大影响。很多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消费券可能也是咬着牙在发。这就需要中央政府下决心,发一笔专门的消费国债,来促进消费刺激经济。
数据也显示,11月社零同比降幅加深,疫后消费困局并未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措施落地而被破除。今年四季度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转负,而11月读数录得-5.9%,较上月降幅进一步扩大。
中信证券明明也指出,疫情冲击下就业形式较为严峻,居民端收入受到冲击,限制了消费需求回暖。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较为接近今年3到5月疫情冲击阶段的高点。除去疫情影响外,贫富差距较大、低收入人群占比较高亦是限制我国消费修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措施落地而第一波感染接近高峰,预计明年一季度随着感染潮边际缓解,消费场景逐渐修复,届时通过发放以满减、折扣、代金券等形式的消费券对居民消费意愿的修复将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