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国君宏观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高质量发展重塑信心

2022-12-17 14:52:22
金融界
金融界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14 0收藏举报
— 分享 —
摘要:导读   会议核心目标在提振信心,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质的提升是2023年主线,量的增长强调追求“合理”。一些新谋篇、新提法包括五大要点:政策协调配合更加清晰、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平台经济定调引领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   1、会议总体定调,对经济发展和提振信心的强调明显提升。会议通稿在布局谋篇上有

  导读

  会议核心目标在提振信心,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质的提升是2023年主线,量的增长强调追求“合理”。一些新谋篇、新提法包括五大要点:政策协调配合更加清晰、地产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平台经济定调引领发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

  摘要

  1、会议总体定调,对经济发展和提振信心的强调明显提升。会议通稿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出未来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协调配合,统一高效,这一点将对2023年的政策效果带来更积极的支持。基于会议,我们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理解可以概括为三点:

  1)传统经济以稳为主,稳中有升。地产的定调是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传统产业政策力度将处在“托而不举”和“大搞刺激”之间的水平。

  2)新经济增量刺激集中。在产业和科技政策部分,会议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锻造双碳领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自立自强。

  3)“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抓手有三:(1)平台经济定调全面转换,(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基于此,2023年很难出现紧缩性的产业政策与抑制性金融政策。

  2、财政与货币:财政加力提效,多种工具协调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延续了12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 具体表述上有三点与以往略有不同:一是财政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力提效。二是强调了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贴息贷款的形式预计在23年将会延续。三是预计23年“三稳”“三保”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承担。货币精准有力,中性偏宽。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未来结构货币政策工具依然是主导。

  3、民生:改善预期,提振信心。会议对于民生就业的提法力度较大,从防疫优化、促进就业、稳定物价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全力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就业更加关注青年群体;防疫讲究顺势而为、循序渐进;物价关注结构矛盾,总体无忧。

  4、消费: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过去三年,我国消费面临的是低收入群体没钱消费、高收入群体不想消费、疫情重灾区不能消费的三重困境,因此会议对于消费端的提法更加积极。包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消费将是扩内需的第一目标。

  5、地产:加速出清,迈向新发展模式。会议对房地产市场延续“房住不炒”的基调,重点还是在化解存量风险,加速行业出清,为向房地产新发展模式过渡创造条件。一方面,化解存量风险依然是23年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房地产市场将加速出清。另一方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有望初见成效。

  6、产业:强化平台经济再定位,聚焦高水平科技突围。关于平台经济,定调更加积极,从“加强监管”改为“大力发展”。关于科技强国,21年的提法是“要扎实落地”,22年则是“聚焦自立自强”。总结来看,主要为三个方面:1)科技攻关突围;2)出海优势;3)全球领先。

  目录

  

【国君宏观】用高质量发展重塑信心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正文

  1. 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理解

  会议总体定调,对经济发展和提振信心的强调明显提升。通稿两次提及“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确保2023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回到合理区间是总量目标。但其中质的提升是主线,量的增长追求“合理”。

  会议通稿在布局谋篇上有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出未来经济政策将进一步协调配合,统一高效,这一点将对2023年的政策效果带来更积极的支持。在过去几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通稿中,通常将主要任务与相关政策放到一起进行展望。例如,2021年分别在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七个方向将主要任务和政策目标一同给出。2020年的会议通稿中,并没有具体按照具体政策领域进行明确任务部署。但是2022年的会议通稿,在经济工作要求上首先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并且将财政、货币、产业、科技、社会五个领域政策目标单独集中给出,对于具体工作任务,在后文再次进行布置安排。我们认为这种布局谋篇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未来政府在政策协调执行上的统筹地位以及执行效率的提升。

  基于会议,我们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整体理解可以概括为三点:传统经济讲求以稳为主,稳中有升。新经济增量刺激集中,产业政策强调高质量发展。政策目标追求提振信心,扭转预期。具体来看:

  一是金融风险相关领域讲求“稳”,传统经济的工作要求以稳为主。对于地产的定调是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房住不炒”延续二十大报告定调,回归“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方向,单纯强调对优质头部房企风险的防范化解。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强调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基础设施投资围绕“十四五”重大工程。我们理解,在经济向合理运行区间回归的过程中,上述传统经济领域的政策力度在2023年,将处在一种介于“托而不举”和“大搞刺激”之间的状态。特别是地产新发展模式的酝酿,本身需要地产投资向合理区间修复,消费短期受疫情冲击阶段,也需要基建投资部分对冲。2023年在稳增长的要求下,传统投资领域的政策环境和力度会强于2022年,但增量刺激的重点并不在此,扩内需的首选也在于对消费的提升。

  二是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政策刺激方向将围绕“质的提升”。在产业和科技政策部分,会议强调发展和安全并举,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锻造双碳领域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科技自立自强,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对于具体任务安排中,会议提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科技、能源两个领域:(1)攻关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2)重要能源增储上产和构建新型能源体系,(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4)对前沿技术进行强调(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我们预计,后续增量刺激将主要集中在高质量发展主线。

  三是“提振信心”上升到重要高度。会议多次强调信心问题,对于自身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对于经济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具体有三个抓手:(1)对平台经济定调全面转换,“引领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我们前期强调在“资本无序扩张管控”收尾后,平台经济的政策利好将开始出现,当前整体定调变化已经开始为后续行业更加积极健康地发展进行铺垫。(2)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力图改善营商环境预期。会议提及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期待“三中全会”的积极信号。(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加大外商权益保护。整体而言,在上述提振信心的要求下,我们认为2023年很难出现紧缩性的产业政策与抑制性金融政策,政策信号更偏向于引导微观主体提升信心。

  2023年五个任务的排序是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我们认为市场机会将主要集中在内需的提升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两个维度。

  扩内需的首选抓手在于消费,结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来看,消费的意义在疫后将获得显著提升。而内需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两个维度的交叉点在于制造业投资端——带有传统升级属性和高端突围的投资。在这些任务导向下,财政货币政策更多是配合与辅助作用,财政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力提效,赤字目标大概率提升至3%-3.5%,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内的准财政发力更加明显。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不变,降准降息仍然在路上。整体而言,财政与货币都会处于偏宽松的状态,但结构上更强调兼顾提质增效。此外会议也并列提及了乡村振兴,“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通稿最后用相当篇幅强调“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强调思想和行动要统一到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坚持真抓实干,这延续了对前期工作中的问题回应。总体而言,2023年经济工作的大基调是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在高质量发展中重塑信心。

【国君宏观】用高质量发展重塑信心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 货币:精准有力,中性偏宽

  精准有力,结构性政策工具持续发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冲击,外需回落,“稳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当前需求收缩、地产颓势要求货币政策边际加码,更加“有力”。另一方面,在传统货币政策陷入类“流动性陷阱”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结构性特征更加突出。2022年陆续设立的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和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并重启PSL,用以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以及民生等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实现精准滴灌。

  流动性合理充裕,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要求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与当前货币政策一脉相承。社会信用局部萎缩的背景下,政策性银行信贷发力以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需要稳定偏低的利率环境。由此,央行仍将通过降准、MLF以及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来维持狭义流动性合理充裕,并通过降息给予金融机构低成本且稳定的负债来源,保持偏宽的融资环境。

  3. 财政:加力提效,多种工具协调配合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延续了12月政治局会议的定调, 具体表述上有三点与以往略有不同:

  一是财政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进一步加力提效。“加力增效”是应对经济三重压力的必然要求,但会议在定调“加力增效”的同时,强调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同时强调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的“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反映了对疫情以来政府债务风险增加的关注。

  二是强调了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贴息贷款的形式预计在23年将会延续。会议提出“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表明任何一种政策工具都不会“一家独大”,符合“可持续”的要求;而且特别提到贴息工具,9月以来设备更新改造低息贷款对支撑制造业投资起到了明显效果,预计这一政策在23年将会延续并扩容。

  三是预计23年“三稳”“三保”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承担。会议提出“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疫情以来稳增长、保民生的责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地方加杠杆的速度快于中央,导致地方财政利息负担大幅上升,加杠杆空间有限;因此预计23年“三稳”“三保”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承担,中央加杠杆后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充地方财力。

  4. 民生:改善预期,提振信心

  会议对于民生就业的提法力度较大,从防疫优化、促进就业、稳定物价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全力为扩大内需创造条件。

  就业更加关注青年群体。会议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淡化共同富裕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当前的首要矛盾是发展。我们看到,2022年青年失业率频创历史新高,作为内需最有力的支撑点,青年群体面临收入缩减的困境,因此,稳就业是扩内需的重要前提。

  防疫讲究顺势而为、循序渐进。会议提出“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我们认为,考虑到国内较大的人口基数,以及地区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防疫的放开不是一蹴而就的,但预期的扭转对于社会的信心提振极其重要。

  物价关注结构矛盾,总体无忧。会议提到“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我们对于2023年的判断是全年通胀温和,结构性物价矛盾主要集中在猪肉方面,核心通胀在下半年开始逐渐升温,总体对于居民生活影响有限,内需活力的释放不会受到价格端压制。

  5. 消费: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过去三年,我国消费面临的是低收入群体没钱消费、高收入群体不想消费、疫情重灾区不能消费的三重困境,因此会议对于消费端的提法更加积极。包括:“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往后看,我们认为压制消费的三座冰山正在消融。其一,供给侧修复带动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回暖;其二,压制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的财富缩水预期已经开始扭转,居民杠杆的拐点可能已经来临;其三,疫情重灾区过去三年积累的预防性储蓄在场景约束的淡化下,将迎来全面释放的窗口。总体来看,消费虽短期承压,但预期先行,破晓之后,必向阳重生。结构角度更看好高收入群体和疫情重灾区主导的可选消费和场景消费(地产后周期、食品饮料、服务)。

  6. 地产:加速出清,迈向新发展模式

  会议对房地产市场延续“房住不炒”的基调,重点还是在化解存量风险,加速行业出清,为向房地产新发展模式过渡创造条件。

  一方面,化解存量风险依然是23年房地产政策的重点,房地产市场将加速出清。会议将“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放在优先位置,同时强调“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在具体措施上提到“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因此,化解存量风险仍是23年房地产工作的重点,特别是一手保优质头部房企,一手抓并购重组,房地产市场有望加速出清。

  另一方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有望初见成效。对于新发展模式,虽然没有明确定义,但从各种官方文件中能够看到端倪,即租售并举,多主体参与,满足刚性和改善性多层次住房需求。房地产行业完成出清是“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的前提条件。因此23年在优质头部房企资产负债表状况得到改善、通过行业重组并购完成行业出清后,新发展模式有望初见成效。

  7. 产业:强化平台经济再定位,聚焦高水平科技突围

  关于平台经济,定调明显更加积极,从“加强监管”改为“大力发展”。21年的提法是,“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22年则是将其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意味着平台经济的规范健康,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表达了对平台企业的希冀,希望其能进一步出海、强化在全球的优势地位。

  关于科技强国,新型举国体制的红利将在自立自强的背景下,进一步“大放异彩”。21年科技政策的提法是“要扎实落地”,22年则是“聚焦自立自强”。措辞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点:其一,相较21年,22年逆全球化进一步加速、形势更加紧迫,光刻机、芯片高水平科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尤其突出,新型举国体制将加大研发并突围;其二,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并且勇于在全球产业变局中抓住新机遇、占领先机。

1.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标明来源为FX168财经。商业性转载需事先获得授权,请发邮件至:media@fx168group.com。
2. 所有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FX168财经立场。我们提供的交易数据及资讯等不构成投资建议和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