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斯蒙德·拉赫曼是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曾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政策发展与审查部门副主任,以及所罗门·史密斯·巴尼(Salomon Smith Barney)新兴市场经济战略部门的首席经济学家。他在Project-S yndicate的专栏指出,在第一任期内,特朗普推行了激进的关税政策和减税政策,导致贸易逆差和预算赤字大幅上升。然而,他似乎毫无吸取教训,反而决心加倍实施这些破坏性政策,冒着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
![](https://static.fx168api.com/img/user/7709248e610ae0f5041fd0439a2e29c6/1739462441.429936MDExN0wBePBOndE.png)
西班牙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曾经警告说,那些不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从特朗普继续坚持认为可以通过进口关税消除贸易逆差的态度来看,人们不禁怀疑,他是否从自己第一任期内的失败中吸取了任何教训。
如果他有所反思,或许会认识到一个基本的经济现实:仅靠关税并不能减少贸易逆差,尤其是在同时实施大规模减税政策、导致预算赤字激增的情况下。
特朗普认为美国的贸易逆差是一个问题,这种观点一直是他经济观念的核心。在他的叙述中,外国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而不等量进口,占了美国的便宜,掠夺了美国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并在美国的损失之上积累财富。
他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不懈地推动进口关税,认为这是纠正这种失衡的最有效工具。
在他的第一任期内,特朗普推行了激进的贸易政策,对约3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10%-20%的关税,并对钢铁和铝制品实施类似的关税。
然而,贸易逆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从2016年的4800亿美元增长了近40%,到2020年达到了6800亿美元。
但经常被忽视的一点是,贸易逆差在特朗普任内扩大的真正原因并非关税,而是减税政策。
特朗普在提高进口关税的同时,也在大幅削减税收。2017年的《减税与就业法案》带来了两个主要影响:一方面,通过降低企业税率鼓励投资;另一方面,增加了预算赤字,从而降低了国家储蓄率。
因此,早在新冠疫情导致赤字激增之前,预算赤字就已经从2016年的5840亿美元,跃升至2019年的9840亿美元。
特朗普应该从他的第一任期中吸取的关键经济教训是,贸易逆差并不是由关税决定的,而是由一个国家的支出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正如凯恩斯所说,贸易逆差的根本驱动因素是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距。
只要一个国家的储蓄少于投资,不管关税壁垒有多高,都会面临贸易逆差。
回到今天,特朗普再次推动同样失败的政策,而且这次更为激进。在第二任期的前三周,他对中国商品征收10%的关税,宣布(随后暂停)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征收25%的关税,并对所有钢铁和铝制品进口征收25%的关税。他还表示,如果欧盟和日本继续对美保持贸易顺差,他将对其实施惩罚性关税。
同时,他仍然坚持激进的减税计划,誓言延长2017年的减税政策,并取消对社会保障福利和小费收入的所得税。
后果可能会十分严重。根据“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一个美国的非营利性组织,专注于分析和监督美国的财政政策、预算赤字和政府债务问题)”的预测,在未来十年内,特朗普提出的减税政策将使预算赤字增加7.8万亿美元,而目前赤字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5%。
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既然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可能会刺激投资,同时降低国家储蓄率,那么有什么理由这次不会像他第一任期时那样,进一步扩大贸易逆差?
如果特朗普真想减少贸易逆差,他应该重新考虑计划中的减税政策,转而制定一个连贯的战略,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和控制公共支出来缩小预算赤字。
这种做法可以与对中国施压相结合,推动中国进行经济改革,增加家庭消费,减少长期以来导致全球贸易失衡的过度储蓄。
然而,特朗普当前的政策反而可能引发贸易战,破坏全球经济复苏,并让1930年代那种“以邻为壑”的破坏性政策重现。
他似乎完全没有从第一任期中吸取任何教训,反而决心加码推行他的激进贸易政策,尽管贸易逆差仍在扩大。这很可能会导致美国的贸易伙伴采取报复措施。
考虑到事关全球经济稳定,我们只能希望特朗普能够调整政策方向,在他的措施将世界推向经济衰退之前做出改变。然而,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任何迹象表明他有这样的打算。
编附:如果关税高到一定程度,基本上阻断了进口,贸易逆差会消失吗?
即使像有些人想像的完全禁止进口,贸易逆差依然会以别的方式存在,原因在于以下几个经济学知识:
1. 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国内支出 vs. 国内生产
贸易逆差的核心不是进口多,而是“国家的支出大于生产”。即:如果一个国家储蓄少,投资多,花钱比赚的钱多,就会有贸易逆差。 进口只是赤字的表现,而不是根本原因。
如果强行不进口,问题不会消失,而是以别的方式表现出来。
2. 假设完全不进口,会发生什么?
如果政府决定完全封闭贸易,不让进口,只能国内生产,以下问题会随之出现:
① 物价飞涨 国内生产并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比如:美国不能自产所有芯片、稀土、手机、电动汽车电池等关键产品。这些商品一旦不能进口,国内供应不足,价格会飙升。
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企业成本上升,经济变得低效。
② 生产力下降,收入受损
贸易保护会让低效率的企业存活,经济失去竞争力,因为没有进口竞争,企业缺乏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创新和科技发展可能放缓,因为进口带来的技术交流减少。
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工资增长受限,民众收入可能反而减少。
③ 资金外流,另一种方式的逆差
如果不能进口,但国内仍然存不住钱(储蓄少、投资多、政府举债),资金会从其他渠道流向国外,比如:资本外流,国内资本可能会通过金融投资流向国外,比如购买外国资产、投资海外市场。
外汇市场波动,国内生产不足,货币可能贬值,导致对外经济关系恶化。
地下经济增加,企业和个人可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购买外国商品(比如走私)。
这意味着,即使不进口,钱还是会流出,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贸易逆差可能变成资本逆差或外债问题。
在历史上,一些国家尝试过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类似完全不进口),但都遇到了严重问题:苏联,实行封闭经济,限制进口,但由于国内效率低,经济最终崩溃,无法维持全球竞争力;朝鲜几乎不进口,实行“自力更生”,但经济极度低效,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严重依赖外部援助。
这些例子说明,即使“没有进口”,经济仍然可能有逆差,并带来更严重的经济问题。
4. 现实中的解决方案
与其封闭贸易,真正有效的减少贸易逆差的方法包括:
提高国内储蓄率(减少财政赤字,鼓励民众存钱)。
增加出口竞争力(提升制造业、科技创新)。
适度调整贸易政策(鼓励国内生产,但不完全封锁进口)。
简单来说,“不进口”不是解决贸易逆差的好方法,反而会带来经济危机。真正的关键在于国家整体收支的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控制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