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香港)讯 中国各家银行为促进宽松政策,今年第一季发放11.3万亿元人民币的贷款,比2022年同期多2.3万亿元,增长25%。但企业取得资金并未流入市场刺激经济,反而急于提前还清住房贷款,旨在支付更少利息。再加上中国3月末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到167%的历史新高,导致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更多措施提振经济,有关部门要求一些大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
不祥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复苏可能正在从消费者被压抑的需求推动的最初激增中放缓,这让分析师和银行家们都在思考,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能支撑复苏,因为风险厌恶情绪的上升导致人们储蓄更多,并且更加谨慎远离借贷。
在与流行病相关的长期封锁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22年仅增长3%,但在第一季加速至4.5%,为一年来最快,今年的官方目标是5%左右。但4月份的一系列负面经济数据,包括制造业意外收缩和零售销售低于预期,表明复苏仍然不平衡,生产落后于消费反弹。
这不是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注入经济以推动复苏的问题,而是:这些钱去哪儿了,为什么人们不利用更多的信贷?
2022年二季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2月份高达12.9%,表明个人和企业投资资金充裕,理应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解释称:“货币供应数据跑在经济数据前面,第一季数据反映供需复苏不匹配。”
《日经亚洲》(Nikkei Asia)指出,虽然M2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但M1增长速度放缓,表明商业活动放缓和家庭预防性储蓄。3月末,M2同比增长12.7%。相比之下,M1仅增长5.1%。
M1和M2都是衡量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指标,但它们所包含的资产类型不同。M包括公众持有和流通的实物货币,以及个人和企业在银行持有的存款,代表经济中可以支出的货币总量。
另一方面,M2是衡量货币供应量的更广泛指标。除M1的组成部分,M2还包括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反映未来社会总需求和通胀压力的变化。
分析师表示,M2的增长大于M1表明资金并未流向实体经济,而只是在金融体系内流通。
(来源:Nikkei Asia)
多位银行家和研究人员告诉中国媒体,尽管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实体经济对贷款的需求不足。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收入预期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居民更加厌恶风险,导致抵押贷款增长乏力。
2023年第一季,中国银行发放11.3万亿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约合1.59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面向企业的。这比2022年同期多2.3万亿元,增长25%,比2019年同期的新冠疫情前水平高出近60%,这些贷款主要以低利率发放给国有企业。
一位中国国有大型银行人士透露,尽管银行从这些提供给国有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中赚取的利息很少,但它们可以从这些公司那里获得其他高利润业务,例如承销金融市场交易,因此贷款人竞相提供这些业务贷款方面。
相比之下,4月份居民贷款减少2411亿元。一季度,按揭贷款同比仅增长0.3%,较2022年底前三个月的增速低0.9个百分点。
在房价螺旋式下跌、投资回报率低下以及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房主急于提前还清住房贷款。
在中国,抵押贷款利率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挂钩。那些选择提前还款的人有LPR挂钩利率,该利率已经下降,这意味着他们现在可以支付更少的利息。
企业和地方政府也将新增资金用于偿还存量债务,这进一步降低了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根据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所(NIFD)的一份报告,衡量未偿非金融债务总额占名义GDP的宏观杠杆率在3月底攀升8.6个百分点至281.8%。非金融债务是指家庭、公司和政府的借款,但不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的实体。
中国3月末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到167%的历史新高,但NIFD的报告称,公司并没有将所有借入的资金用于投资,而是在收入和利润下降时使用更多的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
“债务风险是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中诚信国际资信评级表示。2022年,14%的GDP用于利息支出付款。
地方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也面临高额利息支出。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付息1.12万亿元,增幅超过20%。这只是显性债务,如果考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主体发行的债券形成的隐性债务,利息支付压力更大。
据一些人估计,这些负债接近10万亿美元,大约是日本GDP的2倍。
(来源:Nikkei Asia)
有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提振经济,有关部门要求一些大型银行降低存款利率。
据中国官媒《证券时报》消息称,多家国有大行近日将下调部分存款利率,涉及人民币、美元币种。其中,人民币活期存款利率调降5个基点,部分定期存款利率下调10个基点;美元定期存款根据不同期限和不同规模亦有调降,5万美元(含)以上的1年期定期美元存款利率不高于4.3%,此前有的大行该品种利率最高可达5%左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家Yu Yongding警告说,扩张性财政政策需要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他建议加大对基础设施和核心技术突破的投入。
国民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普遍认为,单靠短期宏观调控和刺激政策无法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需要中长期改革。
Yu最后说,现在应该做的是稳定民营企业和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他建议,中国应向民营企业家和外国投资者发出有关法治、改善投资环境、保护产权和培养创新精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