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尚进,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及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金融与经济学教授。他在Project Syndicate上的文章指出,在此前几轮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中,中国曾避免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措施,如今却对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加征的关税作出对等回应。尽管这种策略是合理的,但中国领导人也需要考虑“下车”的选项。

中国对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了强硬立场,对美国最近两轮关税加征采取了对等反制。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目前已达145%,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为125%。
为什么中国采取这样的立场?是否存在能降低长期贸易战代价的下行路径?
目前中国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反应,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中国领导人可能认为此时谈判不会带来理想结果。他们将美国的策略视为绑架者的行为:一旦作出让步,可能会招致更多的“人质”被劫持。
毕竟,在此前美国于2月1日和3月3日分别加征10%关税时,中国并未对等反击,但这并未阻止特朗普在4月2日再度追加34%的关税。
中国清楚地看到,就连墨西哥和加拿大也在遭受美国新一轮的关税打击,尽管他们已经同意特朗普第一届任期内要求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同样地,在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首次对中国加征关税后,中国同意从美国增加采购商品,结果却是美国扩大关税范围并提高税率。尽管中方在2019年12月接受了不利的“第一阶段协议”,但美国仍对中国商品保留了20%的关税。
中国还认为美国在贸易中表现得不公平:一方面拒绝向他们出售他们真正想要的商品,比如先进半导体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另一方面却强迫他们购买可以从其他地方以更低价格获得的大豆等商品。
这次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难道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吗?
第二个原因是“面子”,即“保全面子”的文化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中国人可能怀疑特朗普看不起那些上门请求降低关税的外国领导人。
毕竟,他最近还夸口说外国政府都在“拍他马屁”。与此同时,特朗普以欣赏展现强硬态度的外国领导人而闻名。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试图用如下逻辑说服中国:“你们应该让步,因为你们处于劣势,美国能够加征的关税额度比中国多。”
但这个说法可能适得其反,让中国人想起了1839年至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国的态度。当时英国释放的信息是:“我们的火炮射程比你们远得多,所以你们还是投降,来买我们的鸦片吧。”
最后,中国可能担心向美国让步会带来不利的溢出效应。
由于美国高关税可能迫使中国生产商将部分出口转向其他市场,许多国家已经在考虑对中国商品加征新的关税。因此,对美国采取强硬回应,可能起到威慑其他国家的作用。
中国希望美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能促使特朗普改变立场。但这种策略也可能引发美国进一步升级。华盛顿的两党反华情绪可能足够强烈,使政府即便要付出美国家庭和企业承受痛苦的代价,也仍会坚持当前路线。
此外,失去美国市场的准入权,可能会对本已疲弱的中国经济造成更大压力。
那么,在这场“斗狠游戏”中有没有“下车”路径?一个选项是,中国可以效仿欧洲国家,提出对美国商品零关税的方案,并承诺推动政策改革,减少其他扰乱市场的壁垒,前提是美国也采取相应举措。
中国甚至可以提出设立第三方监督机制——比如由其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委任的专家小组,以确保双方履约。
第二个选项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作为与美国谈判的筹码。
既然许多国家担心中国将原本出口至美国的商品转向其他市场,中国可以作出相应承诺,将原本从美国进口的商品转向其他国家采购。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如果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实施“对等”关税,中国很可能跃升为第一大进口国。
因此,任何对中国设置更高出口壁垒的国家,可能会失去一个关键的出口市场。
中国还可以降低对其他国家商品的贸易壁垒,正如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所做的那样。同时,还可以更有效地宣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虽然多数国家设有出口促进机构,但中国可能是唯一举办以进口为核心的大型国家级展会的国家。
在当前背景下,这个博览会可以促进来自未对中国设置新壁垒国家的进口。
第三,为了缩小贸易顺差,中国需要更有效地刺激国内消费。从根本上重塑储蓄与消费的平衡,将需要对社会保障体系、金融体系和性别结构进行结构性改革,这将是一个多年推进的过程。
尽管中国可以在短期内实施宏观刺激,但近期的努力成效有限。中国真正需要的是更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并结合包括临时削减销售税和发放消费补贴在内的财政措施。
目前,美国接受“零关税对零关税”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无论美国做什么,推动贸易改革、宏观经济刺激及其他促进消费和减少净出口的结构性措施,本身就应成为中国政策的一部分。
这种做法将对中国和全球经济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