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经报道,中国计划明年加大经济支持力度,包括采取措施刺激国内消费,同时准备应对可能与美国爆发的新一轮贸易战。在为来年工作定调的中国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领导人承诺将“实施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和“扩大内需”。
会议声明将支持消费和投资列为明年经济的首要任务,背景是与美国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摩擦加剧。
在北京举行的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国家领导人还列出其他关键目标,包括“推进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稳定房地产和股市、以及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决策者还计划明年提高财政赤字率,将高于今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同时,还将增加超长期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量,
央视报道指出,中国“需要在明年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并维持整体就业和物价稳定”。
麦格理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胡伟俊表示,这次会议的基调“非常支持”经济增长。不过,他提醒,这并不意味着很快会出台重大新刺激措施。
他说,“这表明官员们已经认识到,中国正在面临外部需求不确定性上升的局面。”
本周早些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官员表示,明年将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表述上一次出现是在2010年7月,当时中国正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
自中国从2020年7月新冠疫情初期冲击中恢复以来,北京首次使用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这一措辞。会议还提到了刺激国内需求的必要性,但未详细说明。
本周中国释放的信号让更多经济学家相信,北京计划将202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尽管具体目标可能要到明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上才会公布,但这一目标被认为并不容易,因为中国正面临持续的房地产市场放缓、顽固的通缩压力以及出口领域更强的经济逆风。
此外,特朗普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重税,也让外部环境更具挑战性。
许多分析人士对通过向金融体系注入更多资金,或增加政府借款来抵消美国更高关税影响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
“在当前经济中,降息的好处非常有限,”Pantheon Macroeconomics经济学家林浩波(Kelvin Lam)在会议前说道。
他指出,停滞的工资增长和恶化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将限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使企业缺乏借贷和扩张的动力,“需求不足是主要问题”。
中国政府在9月份实施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降低房贷利率以及为企业提供廉价贷款以购买股票。效果喜忧参半。
11月份,零售销售增长达到八个月来的最快水平,部分原因是汽车销售激增。但消费者通胀数据令人失望,上个月仅上涨0.2%,为五个月来最慢增速。
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出现了房地产市场复苏的迹象,而全国前100大开发商的房地产销售额在11月份同比下降了近7%。
上个月,财政部宣布了一项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4万亿美元)的债务置换计划,以帮助资金紧张的地方政府增加支出以支持经济增长。
不过,美国银行的经济学家表示,这种债务置换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尽管采取了多种宽松政策,全球多家投资银行仍预测中国明年经济增速将放缓。野村证券预计中国2025年的GDP增速为4%,低于今年的4.8%。瑞银和高盛分别预测明年增速将“约为4%”和4.5%。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中国经济并非处于正常的经济下行周期,因此仅靠最近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可能不足以真正重启经济。”
他还说,“真正的复苏”取决于北京是否能够解决包括稳定房价下跌、弥补地方政府收入短缺以及缓解地缘政治紧张关系等多重挑战。
美国关税可能是最大的变数。最近几个月,中国对美出口激增,出口商加紧完成订单,以赶在特朗普1月就任前发货。
然而,整体出口增长——作为经济中的少数亮点之一,在11月份比预期放缓更多。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出口商的“抢跑”行为将继续支撑中国的出口增长,但海外出货量将在明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开始降温。
摩根大通预测中国2025年GDP增速为3.9%,主要原因是预计美国更高的关税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澳新银行的经济学家周二警告称,特朗普承诺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0%关税,可能会使中国失去190万个就业岗位。
他们写道,“即将到来的贸易战带来的劳动力市场挑战,比GDP的短期影响更加令人担忧。”
无论明年采取什么措施,北京都将面临必须提供实质性效果的压力。
从“宣布效应”减弱的迹象来看,自周一政治局会议以来,中国的基准股指仅上涨了不到2%。与此同时,长期国债收益率跌至历史低点,投资者押注央行将继续对抗通缩压力。
投资者还在关注北京对私营企业的态度。在过去几年打击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和滴滴全球在内的一些大型科技公司之后,创业投资资金减少,这类公司的估值已低于美国同行。
周四,《人民日报》发表了腾讯控股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的一篇署名文章,标题为《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化腾写道:“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整体合规水平、发展质量、内部管理标准以及社会贡献都显著提升。”
他还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民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